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A股“壳”生意火爆 各路资本赶场

2016-11-18 09:55:58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评论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经历一轮“买壳”、“囤壳”热潮,并引起监管层警觉。6月,新的重组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剑指“炒壳”。此后,不少上市公司纷纷变道,或精心修改重组方案,打好“补丁”;或将收购资产的方式由发行股份改为现金支付,规避审核;再或者一步分多步,而第一步便是先转让上市公司控股权,再谋后路。

股权转让成为资本重组的“曲线救国”之路,壳价值有增无减,并传导到二级市场引发炒作,形成了特有的“股权转让概念”这一投资主题。

“壳”生意风生水起

今年6月,证监会出台重组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对重组上市的认定从多个维度进行界定,这包括完善重组上市认定标准,细化关于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认定标准;取消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提高对重组方的实力要求。

这一套组合措施都意在提高“借壳”门槛和“卖壳”成本,打击投机性的“炒壳”行为。在政策收紧的同时,IPO排队的队伍依然拥挤,壳资源的价值有增无减。转让控股权成为变相卖壳的替代手段,且呈现不断加速的状态,仅本月就有至少8家公司宣布控股权转让,平均2天就有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谋求退出。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由控股股东直接转让上市公司控股权,或控股股东自身股权对外转让两种形式而引起的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的案例多达37起,这其中包括多家尚在停牌筹划此事项的公司。

壳资源既然吃紧,市场自是愿意溢价“囤货”。记者统计22家已公布股权转让的案例发现,和停牌前的收盘价相比,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都溢价卖出,有的溢价甚至超过2倍,如栋梁新材。此外,浔兴股份和深圳惠程的控股权买卖溢价也超过了1倍。而齐翔腾达、*ST钱江、司尔特、玉龙股份、远程电缆、上工申贝、嘉凯城7家公司的控股权系折价出让。不过仔细查阅发现,即使控股权转让后,这些公司的原控股股东、实控人或其关联方仍手握上市公司股份,不少上市公司的股权出让方甚至承诺了留存股份的限售期,这些股份极可能随着股权转让概念在二级市场的炒作效应而升值,而公司未来若进行资产运作,股份升值空间依然可期。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