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谁推动了若隐若现的“重点班”

2015-08-19 14:04:41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洪丹

开学在即,学生上哪个学校已成定局,被分配到哪个班也基本敲定。不过,从入学前的“择校”,到入学后的“择班”,不少家长都在通过砸钱、托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近日,不少从小学到高中的家长为“入重点班”的问题四处奔波。有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直呼“顶不顺”,连手机都不敢开。

当代父母确实焦虑,自从孩子走入要竞争、要拼分的年龄,这种焦虑尤甚。你以为为孩子择了名校就已经完事?实则不然,择了校还要择班,看能不能把孩子送进“火箭班”“超音速班”,让孩子真的可以坐上火箭一飞冲天。“重点班”在很多地方都心照不宣,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办重点班,但是暗流涌动的“重点班”并未因此而绝迹。随着新学年的开学,又一批小一、初一新生被分到新的班级,其中一些就是“隐形重点班”。对于学校而言,分重点班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快速办出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生源上的竞争力。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优秀学生可以加大学习难度,普通学生可以先打基础,再逐步提高。于家长而言,对待重点班的态度则颇有争议,一直以来赞成与反对的声音共存。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无论重点班是否真的存在,一些家长仍然会想方设法送孩子进入自己心目中的“绩优班”。因此,学校与家长的共同需求推动了若隐若现的“重点班”。

当然,家长的焦虑不是无由来的。各个学校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升学考试平均考分的差距,合理地解释了家长的焦虑。一方面,重点班优先获得了学校内较好的生源;另一方面,学校确实给予了重点班更好的师资力量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平均考分没有不高之理。我国现行的教育根本上说仍是应试教育,对学校、对校长的考核方式体现在升学率等指标上,判断孩子是否成才,主要看孩子考试成绩的高低,是否上了名校。指挥棒之下,不见得家长能够找到不参与“重点”之争的理由。事实上,分班教学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深远的。将尚属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过早地分为“三六九等”,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伤害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健康成长。而且,孩子在学校学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功能,学会与人相处,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样是义务教育重要的功能。

有人会为设置重点班辩解,认为对学生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承认,按照成绩分班分层次教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最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实际上,重点班被质疑,并不是因为分班教学这种方式,而是教育资源不能公平配置。有没有学校敢将最优秀的生源配置较弱的师资力量,而将最强的师资放于一般的生源?这才是问题所在。重点班的存在正是教育资源不平衡在局部的清晰反映。只要不平衡一直存在,不管是校与校之间的不平衡,还是班与班之间的不平衡,就不能怪家长拼关系、拼财力为孩子扫开一条升学的坦途。孩子能否享受公平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资源是否公平配置。毫无疑问,应均衡各学校、各班级最基本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给每个孩子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塑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原标题:谁推动了若隐若现的“重点班”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