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杨克分享任茅盾文学奖评委感悟

2015-08-19 13:57:48 来源:新华网

评论

\

杨克出席南方国际文学周。 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摄

五部得奖作品票数一路领先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黄颖怡

18日是2015南方国际文学周的最后一天,知名作家邱华栋和著名诗人杨克就“文学的当代作用”进行演讲。作为刚刚揭晓的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评委之一的杨克,成为现场的关注焦点。演讲中,杨克首次公开讲述了参与茅盾文学奖评审的过程和感悟,就茅奖引发的争议作出回应。

对于本届茅奖大评委制,杨克表示认可。他认为,在这样的制度下“整个评审过程都很顺利,没有人私下发短信干扰。另外,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知名度更高,广为流传的作品更容易冒尖。”在点评获奖作品的时候,杨克表示对金宇澄的《繁花》尤为钟爱,更加希望广州作家能够写出动人的广州。“我希望他们生动地写广州,传达出和北京、上海完全不同的气质和感情。”

谈评选过程

大评委制保证评选阳光公正

今年是杨克第一次参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他笑言,以前曾经有过两次担任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的机会,但最终都错过。出于对上一届起大评委制改进的认同,今年参与茅奖的评委工作。“改进之后更能保证评奖风清气正,因为评委很多,很难在私下联络,如果我不认同我是不会去的。”

茅奖结果出炉后,评选的过程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其中200部作品的参评量,被不少人认为“参选作品根本无法被详细和认真地读完”。对此,杨克认为,评委的工作和编辑异曲同工,需要的是专业的判断力,“比如说我编作品,并不是所有来稿我都要一字不差地看完,才能作出好坏的评判。以前我当编辑的时候,任何一个来稿,都要填写退稿单,或者写上一点意见,当时总会有人问‘编辑没看完怎么知道我的作品不好?’其实,作品之间的差距,并非一字不漏看完才能判断,我们主要要把好的选出来,对那些没有那么好的作品不需要一字不差的看完才能作出评判。”

谈到今年最终获奖的5部作品,杨克坦言从后面几轮开始,这几部作品就一直处于领跑的位置。而大评委制也保证了整个评选过程的阳光和透明。“我们这一次评选还是比较顺,也没有人发短信,没有谁请吃饭,我保证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参选的人都不可能给62个评委发短信。大评委制这一点是比较好。以前的小评委制公正性恰恰是不够的。今年大评委制投票的结果,是在40进30之后,这5个人的票数比较高,没有发生过这5个人掉出前5名的情况。所以,这次评选的结果基本是评委的共识。”

谈得奖作品

更看重《繁花》的语言艺术

“茅盾文学奖即是终生成就奖?”奖项结果公布后,产生了茅奖“变相馈赠”和“敬老尊贤”的争议。对此,杨克认为,这些说法都过于极端。“中国同样有庄重文学奖是给青年的,还有21世纪文学之星必须要一部书都没有出过才能入围,出过一本就不能入了。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奖项囊括所有,你们如果问我茅奖能否颁给新人,我一定会说能。但现在的问题是,达到奖项高度,又是出自于青年之手的作品并不存在。那么一种合理的选择是以作品本身说话,而当面临选择的作品质量在伯仲之间,会倾向选择文学成就较大的作家。”

谈到王蒙,杨克坦言,“德高望重”和“写了很多年”是对他过往的总体和粗放概括。然而具体到他的作品,是非常丰富的,他个人最喜欢的则是《活动变人形》。“我首先谈全人类对文学评价的共同标准,其中之一是非少数族裔的作家写少数族裔的生活,要写得获得少数族裔的人认同,这是世界通行。我不能说王蒙是国内唯一一个,但他的获奖作品《这边风景》确实成功描写了汉、维两族以及其他多个少数民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这在国内是较为罕见的。”

《繁花》是评审过程中争议比较大的一部作品,杨克回忆,北方的评委就不甚喜欢,但因为自己是诗人,看重语言的艺术,而《繁花》就恰恰提供了当代中国小说一种语言新的可能性。“作者写细碎的生活。而我不喜欢有那么多伟大抱负的作家,烦那种一字不写就计划要宏大叙事的写作。好作家好作品在我看来恰恰不是那样的,《红楼梦》写一桌菜具体到一道道是如何的,贾宝玉、林黛玉也不是什么英雄豪杰。我认为好的文学,恰恰应该像《繁花》一样,写出时代、写出上海味道。

另外,杨克直言,对于苏童获奖的《黄雀记》自己也曾犹豫,“苏童的写作技巧和功力那不必说,肯定是比较好的了,这在他的中短篇尤为体现。就他的这部长篇来看,文字非常好,写出了江南的那种‘味道’,在语言这方面苏童都没有问题。但从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中篇小说可以写完的的事情。”

原标题:杨克分享任茅盾文学奖评委感悟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