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严防债市信用风险须 明年5.5万亿实际到期债券

2016-12-07 17:20: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论

近日,博源集团超短融实质性违约,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持续发酵。中诚信国际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第一只债券违约起,约两年半时间,债券市场已经累积的违约只数达到85只,违约的总金额超过370亿元。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2017年,债市违约事件或将持续,同时,信用风险的分化态势将更加明显。

信用风险持续暴露

中国债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零违约率,然而自2014年开始,违约事件开始出现。2016年,债市违约率继续攀升。“按照发行规模主体计算,公募市场年度的违约率从2014年的0.07%上升到2015年的0.45%;2016年11月底,违约率进一步上升至0.56%。”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说。

“从民营企业违约,蔓延到国有企业违约,甚至一些央企也出现了违约现象。当前,信用违约事件正呈现加速爆发、多点多元的特点。”中诚信国际总经理张英杰认为。

从国际层面看,经济下行周期中,债市违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2007年至2011年的次贷危机期间,美国信用市场的违约率从0.49%上升到5.71%。“就目前的中国市场来看,总体的违约风险相对有限,系统性风险仍然可控。”闫衍认为。

不可否认,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会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一级市场发行难度加大,发行人融资难度提高,二级市场信用利差走高,持有人债券价格缩水。但另一方面,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信用风险反而得以释放,信用风险定价将更加客观、真实。从长期看,市场的理性回归,对市场参与者而言是利好。

“那些没有竞争实力、没有资源优势的主体发行的债券,信用利差将会大幅攀升,风险溢价将会提升。”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用主管刘小平说。

过剩行业仍是违约重灾区

2017年,债务偿还将面临不小挑战。据估计,明年将有4.3万亿元债券到期,如果考虑到期间不断有新的短融、超短融发行和到期,债市实际到期规模可能会超过5.5万亿元。

相比于被市场称为“信用违约元年”的2014年,只有2.6万亿余元债券到期。这种情况下,2017年信用环境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善,市场潜在的违约风险可能还会持续出现。在刚刚举行的“2017年中国市场信用风险年会”上,不少业内专家这样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处在不同行业、拥有不同实力的企业间的信用风险,分化特征将更为明显。闫衍分析认为,“从大部类来看,平台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呈现两极分化,目前仅城投债未发生违约,相对于产业而言,违约的风险较小。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钢铁、有色、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仍是违约和级别下调的重灾区”。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