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大学通识教育应设京昆选修课

2016-03-11 09:45:17 来源:文汇报

评论

\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演员 史敏

(图片来源:网络)

“在当今全球化、历史性语境之下,传承与弘扬作为中华伟大文化代表的京昆艺术,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年轻一代戏曲爱好者。”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演员史敏提交提案,建议在大学设置京昆艺术课程,以供各学科学生自由选修,由此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史敏回顾说,近代以来,国际国内经验证明,对于大学而言,审美教育至关重要。世界知名综合性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多设有戏剧表演学科。其精髓所在,主要不是培养专业表演人才,而是建构校园文化,以生动活泼的表演艺术教育涵养各学科莘莘学子的审美素质。美育具有普遍价值与功能,爱因斯坦就认为,审美意识对于科学发现关系重大。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更离不开审美教育。

与此同时,在中外艺术表演史上,许多才华横溢的著名艺术家,并非专业艺术学院或系科毕业,而是源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大学艺术类通识课程,正是开启这一批独特艺术家群体之摇篮。

这并不是史敏第一次在演戏之余提出尝试进行京剧教育,此前,她曾尝试在小学开设京剧兴趣班,反响很好,不光在孩子中找到了传承京剧的“好苗子”,家长们也一起了解了京剧文化。“近些年,京昆艺术在我国大学巡演,京昆艺术家在大学演讲,效果良好。但如果缺乏必要而又合适的制度安排,那就往往流于表象,而难以做到根深叶茂。”史敏坦言,这些巡演与演讲还远远不够,应该更上一层楼,例如在大学设置京昆艺术课程。由此,大学校园弘扬中华优秀艺术传统,才能获得制度性保障。”

那么,如何在大学课程中设置京昆艺术课程?

史敏认为,应该在通识教育体系中设置京昆艺术课程,以供各学科学生自由选修,由此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粉丝”,促进文化界与教育界跨界融合,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结合最近二十多年我国文化界设立文化专项资金的改革成果,在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设立京昆艺术讲座教授,引进京昆界资深表演艺术家,学校方面则配之以师资助理,或者由专职戏曲师资协助,由相关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担当。对于选修京昆艺术通识课程的学生,用文化专项资金资助其观赏剧场戏曲演出。”

史敏表示,通过这样的“文教结合”改革,以及大学与文化界的跨界交流,融会贯通文化界与教育界改革开放的相关成果,不仅有利于大学京昆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大学戏曲学术研究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能够培养更多戏曲艺术年轻受众,壮大数字媒体时代的戏曲“粉丝”社群。

此外,史敏也在与大学的接触中摸索京剧传播的新方式,与长江商学院团队的合作让她觉得社会力量参与文艺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我身边的一些企业家,他们本来不懂京剧,也不听京剧,但随着国家对文艺工作越来越重视,他们主动向我提出资助京剧的传播推广,合作挖掘整理京剧剧目,创作京剧剧本,进行京剧巡演。”史敏说,发展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主体,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化主体丰富、文化活力迸发的格局正加快形成;社会力量的介入,有效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激发出了文艺的活力。(记者 祝越)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