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央行行长助理:今年货币政策思路 要做好四件事

2017-02-06 15:48:01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杂志2017年第3期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适当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继续加强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管理,完善政策效果评估,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的信贷投放。加大扶贫再贷款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方式,为助推脱贫攻坚提供有力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的相关管理制度,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合格抵押品。继续发挥定向降准持续考核、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政策,结构引导功能是边际的和辅助性的,要注意避免过量使用结构性工具导致总量偏多等问题。

三是深化各项金融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当前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利率在调节资金供求和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对加快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进一步健全利率传导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货币政策的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效率还有待增强,尤其是对信贷市场的传导还不够顺畅。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督促金融机构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着力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提高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效率,有效发挥利率走廊上限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前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有所增强,主要是受到美元加息预期强化、特朗普胜选带来不确定性等阶段性因素的影响,也与海外资产配置加快等有关。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强,货物贸易顺差维持高位,外汇储备充裕,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以及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平衡跨境资本流动的效应将逐步显现,这些基本面因素将继续支持人民币作为稳定的强势货币。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针对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防止出现大的货币错配和由“羊群效应”所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动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

四是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才能在宏观上助力防范风险。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逆周期流动性管理,引导广义信贷合理增长,特别要防止机构“带病扩张”,消除风险产生和积累的条件。要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对使用央行资金的机构要加强投向方面的引导和监督,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要提高预期管理能力,尤其要发挥好基础性金融资产价格也就是利率和汇率管理调整预期的作用,既要让价格更大程度上由市场来决定,也要防止利率、汇率出现过大波动和预期发散,以维护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处置金融风险的同时抓紧在现有框架下把解决风险的制度建立起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高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各项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