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职业打假人之争:打假索赔挣钱 “英雄”还是“刁民”?

2016-03-17 08:45:12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肖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9次购买过期火腿肠被殴打,购买12副假冒耳机求索赔……大家肯定都想花很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而他们花很多的钱却偏偏一定要买到次品、假货,他们以发现假冒伪劣商品为目标,以知假买假索赔挣钱为目的,他们追逐的,是“退一赔三”、“退一赔十”,甚至更高的利润。

没错,他们就是职业打假人。这个处于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行当,因为前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再次被推向了舆论的前台。有人说,这些人知假买假,还要索赔,明显是敲诈勒索;也有观点认为,职业打假者,是市场的民间维护力量。职业打假人,到底是市场的英雄,还是商业的刁民?

从职业打假人第一次进入公共视野,围绕他们的争议就不断。有观点认为,职业打假,就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明知假货,到商家要求赔偿,如果次数多了以后,应该是违反了法律的有关条款,如果每一项都由公民执行,这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目的不纯,这就不是为消费者负责任,而是惟利是图,通过这个渠道为自己谋私利,这样出发点就错了。”

当然,支持职业打假的,也不乏其人:“这种行为是合法的,甚至我认为应该是鼓励的,原因就是我们希望假货越来越少,欺诈人的经营者越来越少。”“如果你想正经做生意,有人跟你卖的是同样的产品,他要卖假的他利润肯定要比你大,他就有价格优势。这样你卖的就不好。如果大家同样卖真货的话,对整个社会公平竞争都是有好处的。”

说起职业打假,就绕不开一个人——王海。说他是职业打假的祖师爷,也不为过。从业21年的王海认为,职业打假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不是消费者;第二,以盈利为目的;第三,商家的售卖行为不构成欺诈。

不过,在吉林省消费者协会副研究员宗守运看来,职业打假人的索赔行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认真地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像啄木鸟一样到商家、到超市、到商店里去发现这些存在问题的商品,也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

在王海看来,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惩罚性赔偿机制,是职业打假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而这一点,对健康的市场秩序的形成,是有益的。利益驱动是实现立法目的的手段,不是立法的目的。立法的目的是通过利益驱动来实现全体消费者福利的增加。通过消费者驱动,让消费者成为免费的‘啄木鸟’、‘检察官’、‘吹哨人’,成为免费的监管者。最终让实施欺诈行为的经营者无利可图。

那么,在司法工作者眼中,职业打假行为,又该怎么评判呢?南京市六合区法院的法官金鑫用了一个词,叫“爱恨两难”。他也说,现在执法力量很差,希望职业打假人能弥补执法的不足,但是这毕竟颠覆了一个正常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已经不完全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了,往往关注的是一些让他多获得赔偿相关的事情。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食品安全纠纷领域,有八成以上的诉讼,由职业打假人提起。该院法官李晓波认为,“职业打假人”依法依规主张多倍赔偿的,应当得到法律的支持。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实情况。职业打假人的存在确实对净化市场,督促生产者经营者依法经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4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其中明确,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生产销售者以“知假买假”为由进行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虽然司法解释中使用了“购买者”,而不是“消费者”,并且该规则的使用范围也仅限于食品药品领域。但这对于职业打假人来说,依然是个“喜讯”。

青岛的职业打假人王先生认为,这个行业之所以会引发争议,是因为它伤害了一些不良商家,而且,这种伤害还是合法,至少是不违法的。不在于这个行业做的人的本身,而在于两个方面:商家是不是诚信经营,职能部门是不是尽职尽责监管。如果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这个行业根本就不会存在。

争议归争议,职业打假的队伍依然在不断壮大。王先生算是青岛入行比较早的职业打假人,他说,现在这个群体已在青岛小有规模。2002年的话可能不出10个人,现在知道名字的大概有几十个人,他不认识的恐怕得有上百人,其实这个行业大部分都是个人自己干。

采访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听到这样的声音:“相对于官方打假,民间职业打假也很重要,消费者打假也是在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什么时候没有假货了,我想这个职业打假人也就不存在了。”“行政主管机关、相关的部门,应当依法依约履行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这样,可能我们真正的部门强力起来了,职业打假人可能有一天就消失了。”

对于王海来说,他对职业打假这个行当的未来,有这样的期待:“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职业打假者,或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监管者,来打击这种不诚信的经营行为,每一个人都不好骗的时候,我们中国的一些企业的经营者,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创新上,放到提高产品的质量上,这样才能更好地重塑中国制造。”

对于职业打假这个“行业”,公众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净化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知假买假,拿到不菲的赔偿。其实,正如报道中一些人的说法:商家用良心经营,政府部门切实监管,又哪儿有职业打假者生存的空间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