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政府工作报告十大经济“强”音

2016-03-06 09:15:27 来源:央广网

评论

\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3月5日上午9点,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一起聆听: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那些经济“强”音。

经济“强”音之一:增长目标,定了!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经济“强”音之二:减负5000亿!

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同时,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加大对民生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该保的一定要保住,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

经济“强”音之三:钱要花在明处、用在实处!

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把适合作为地方收入的税种下划给地方,在税政管理权限方面给地方适当放权。进一步压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今年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长12.2%。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

经济“强”音之四:守住底线!

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和法治化建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适时启动“深港通”。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加强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扎紧制度笼子,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经济“强”音之五: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经济“强”音之六:迎接消费新时代!

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活跃二手车市场,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经济“强”音之七:挣钱顾家两不误!

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经济“强”音之八:外商投资热土!

继续放宽投资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们将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中国要始终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

经济“强”音之九:重拳治污不松懈!

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必须严格执行,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

经济“强”音之十: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为了人民健康,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两会经济之声——来自百姓的声音。

市民:我们老年人养老的问题。大家家庭养老,配套措施怎么能够跟上。

市民:医院的改革吧。解决病人看病难,包括现在大伙儿比较关注的医患关系。

市民:教育问题,孩子入托的问题。私立幼儿园非常贵,公立幼儿园太少。

市民:我比较关注的是环保方面的问题。因为环境跟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环境的好坏也决定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市民:现在二胎政策不是全面放开了吗,我比较关注政策放开之后,可能面临着小孩突然增多了,相应的教育、医疗这些配套设施能不能做到位。

市民:我比较关心延迟退休这事儿。我担心等我到65岁退休我的孩子的孩子可能没有人带。

市民:今年两会我最关心的是简政放权。个别单位、个别部门还是存在着办证难的问题。希望国家能出台监督政策,完善监督机制。

来自代表委员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扩大消费的最好办法是“新城镇化”。

厉以宁:听报告以后,觉得的确讲得到位。比如说,新城镇化。过去,我们谈城镇化谈了很多年了,但遇到的问题还扔在那里。去年,在陕西、贵州、河北、内蒙、辽宁和广东六个省市作了调查。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大概在两亿六千万到两亿七千万之间。但是除这以外有四千多万的留守妇女,就是夫妇分居的;有四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家长不在留在农村;四千万左右的留守老人。几个数目加在一起四亿人。现在我们说情况在变化。变化到什么呢?消费一直上不去,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最好的方法是新城镇化,加快啊。遇到了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扩大内需最要紧的办法,是农民在城里有房子住,家庭团聚,在城里能够打工。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有阵痛、有利好。

李稻葵:在总理的报告中间他也专门谈到,我们整个的发展过程“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过程,可能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过程,这让我想起到目前落后产能退出,我们的去库存,去杠杆,的的确确是一个伴随痛苦调整的过程。

但是这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充满希望一个升级的过程,因为旧产能退出了,新产能进入,新产能一定比旧产能更加绿色,更加的高效,能耗更低,所以,有幸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我们应该能够期待,在未来的五年,我们的蓝天更加蓝,我们的空气更加新鲜,我们的水更加清洁。

再有,总理也提到金融改革也是今年的一个亮点,他还提到了今年要适时推出深港通。深港通,就是深圳和香港的股票连通。这个对于我们的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利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目前香港股票价格水平是非常低的,在全球的各个股市中间香港股价可能是几乎属于最低,当然排除俄罗斯,出现了经济下滑经济困难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股票在成熟经济体里是非常低的,所以深港通的推出,对于一大批投资者而言,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一个机会,一个利好。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有纠结,更有乐观。

董明珠:我们整个去年的一年大家都沉浸在一种纠结当中,经济下行怎么办,很多企业说我们倒闭了,工人发不了工资,这种声音好像传播比较多,但作为我来讲我还是觉得非常的乐观,因为我们过去在这个增长的过程当中,我今年春节专门在我一些朋友圈问了些他们了解情况,你比如说像有个百货,我问他你今年情况怎么样?他说我们今年很不错,但是增长慢了一点,实际上主要体现出我们消费者购买的能力还是在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经济下行,没有增长那么快,这一部分泡沫取消掉了,过去他们的商场里面几万几万的卡现在没有了,都老百姓自己拿钱去买,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比较乐观的。

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两个支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李毅中:总理说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的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这个联系到我们这个工业上,我觉得应该“两个支持”。哪两个“支持”呢?一个是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一个是支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就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换,从而提升我们这个供给侧的综合效能。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四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

张连起:第一是就业,1312万,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1000万人的目标;失业率是4.5%,反映就业比较充分。第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4%。第三是新动能增加,每天注册的市场主体1.2万户,为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再一个数据是单位GDP的能耗下降是5.6%,也就是说,去年的经济增长是有就业的增长、有收入的增长、有绿色的增长、有质量的增长。

两会经济之声——来自专家的声音。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向东:6.5%-7%的增长目标符合国情。

向东:主要是考虑了三个方面的衔接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提出未来5年,十三五期间呢,我们要实现,比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呢都要翻一翻,这个都要翻一翻呢,实际上是要在百分之6.5以上,这个百分之6.5实际上是我们的一个底线,那么,第二个呢,还是要考虑,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这种需要,中国经济这个速度啊,我们说既不能太快,太快你资源环境承受不了,也不能太慢,太慢,主要的问题是解决不了就业。所以也考虑了这个改革的需要,那么另外一个呢,总理说的更直白了,就是稳增长,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就业,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老百姓有活干,有业就,才能有收入,我们说才能过有尊严的日子。所以应该说,这个目标是比较切合我们当前和我们的国情实际的。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技术进步成就“中国经济新引擎”。

姚景源: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三个“大量投入”,第一是大量资本投入,第二是大量资源投入,第三大量劳动力投入,但是现在我们这三个大量投入遇到新的问题。比如大量资本投入,现在产能过剩。大量资源投入,如今是高能耗、高物耗,雾霾污染。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现在遇到人口红利消失状况,虽然放开第二个孩子,但是理论上从婴儿到劳动力需要十六年。

我们需要用创新和技术进步我们来替代过去大量投入。在中国经济走到新常态下,我们最重要的引擎发动机是什么?创新、技术进步。在新常态下,我们一定得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大于以往。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