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专家:打开封闭小区会充分考虑民意 提升管理是前提

2016-02-22 12:40:18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记者庄胜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其中有关推广街区制的提法引发广泛讨论。

《意见》说,原则上不再新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不少人担心,自己高价买来的封闭小区住宅会被“推掉围墙”,安全和安宁得不到保障、资产价值也会缩水,有法律界人士也提出了侵犯物权的担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接受了中央台记者的专访。

“打开封闭小区会充分考虑民意”

“在《意见》讨论阶段,不少人就对‘打开已建成小区’表达了担忧”,杨保军回忆道。他强调,老百姓的回应要引起重视,在下一步推进中做更细致周密的考虑的确.“小区里有共有物权。所以我们的策略是先新区、后老区”,杨保军明确:“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问题必须有效解决,才会推动。”

百姓的顾虑主要是安全性和便利性。

以往,院子封闭,有保安;不通车,孩子可以随便嬉戏玩耍。对此,杨保军表示,“打开小区”的前提,就是实现精细化管理,让物业由大院保安逐渐上升到大楼保安。他举例说,中关村有个小区比较大,原来就是靠大院和门封闭管理。后来很多私人公司在家里办公,来来去去很多人,影响了小区安宁。他们就把小区里一条主要的路打开了,把小区变成了四个组团,由小区封闭变成了组团封闭。物业也适应了这种变化,组团里面是安宁的、没有外人的,但是小区的里的路是对外开放的。杨保军的判断是:“当我们进入创新驱动时期,商业、居住、办公都混合了,还用封闭的模式就不能适应了,所以一定会走向大楼的管理。”

1961年,美国人简·雅各布《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问世,对城市规划界发动猛烈攻击。37年之后,《纽约时报》评价这本书“或许是城镇规划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杨保军特别引用书中提出的“街道眼”概念解释民众担心的安全问题——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就会感到来自人们的目光监督。而一个安全的具有公共生活活力和趣味的街道,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

“现有城市建造模式扼杀了街道活力”

前述《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里曾抨击功能分区过于纯粹的城市和大尺度的街区会“带给你疏离感,街道变成了公路,广场则大而无当。”而现在,常出国旅行或常看美剧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很多国外大城市的公寓、住宅就临着窄街,下楼就是咖啡馆、小卖部……

记录北京城市变迁的《城记》一书曾回溯建国后首都各单位“圈大院”的现象。以至于1964年的相关政府报告中检讨说“至今没有建成一条完整的好的街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也建起封闭小区,导致城市路网主干道越修越宽、微循环却堵住了。

在杨保军看来,中国城市需要从这里开始,做出根本性的转变。他说,封闭小区是农耕文明的理念,都要圈起来。一个个楼盘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彼此不关联,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但现代城市应该是开放的,以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作为特征。“为什么女孩子现在越来越缺少逛街的地方?到新区、开发区去,有地方逛吗?”杨保军解释,这是因为现有的城市建造模式扼杀了街道的魅力和活力。

通过街区制提升道路利用率

除了对建成小区的改造,新建住宅小区如何避免封闭呢?杨保军介绍,只要规定的土地出让面积——比如不许超过4万平米。“如果开发商想开发大一点,可以,你买两块。但中间部分是公共的,”杨保军进一步解释,缩小出让面积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同开发商盖的房子肯定不一样,多样性、丰富性就出来了。

有关街区制的上述提法,都属于《意见》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一章。减少封闭的街区,有利于疏浚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意见》的具体指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升到8公里/平方公里(现在北京约为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现在多数城市为12%左右)。特别要提到的是,第一个指标只管长度、不管宽度,所以这是一个鼓励“窄马路、密路网”的指标。

杨保军认为,这样一来,道路利用率高了,临街的店面就多了——咖啡馆、餐馆、茶室、书店等等——由此改变城市的形态和功能。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