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食物大盘点 到底谁才是催熟孩子的真凶?

2016-01-13 07:50: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评论

钟凯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博士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盛传,说有媒体采访了几个医生,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列出了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的食品黑名单。加上几年前北京某研所医生开的单子,黑名单的队伍可谓空前壮大,天上地下无所不包。

今天索性把这些“嫌疑犯”都拉出来过过堂,既不能放过坏蛋,也不能冤枉好人。到底谁才是催熟孩子的真凶?

燕窝、虫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等

这些食物列入黑名单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都是大补、壮阳、发物等等,类似的东西还有不少,民间说法不一。

很遗憾,这些概念从未被现代科学证实。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它们和婴幼儿性别发育有关,既没有毒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依据,也没有流行病学证据。

鱼子、蟹黄、蟹膏、海胆

这几个都是水生生物的卵、生殖腺及其分泌物,大家担心的其实是“激素”。不过,它们的激素含量比鸡蛋低得多,为啥你吃鸡蛋不怕性早熟?

激素要发挥作用首先依赖“受体”,激素就像钥匙,受体如同锁,如果配不上对,激素再多也没用。即使配对成功,还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代谢调控。

自然界物种千千万,许多生命都受自己的激素调控,也要参与食物链的循环,越是高等生物,其激素和受体的配对就越专一。如果一种激素能轻易地跨物种发挥作用,生物界岂不乱套了?

鹌鹑蛋、鸽子蛋

鹌鹑蛋、鸽子蛋或其他鸟蛋在相同重量的情况下,总体营养价值和鸡蛋差异并不大,只有个别维生素、矿物质有少许差异,但这与性早熟并没有关系。各种蛋的激素水平大致相当,如果鸡蛋不会导致人的性早熟,其他鸟蛋也一样。至于“兴阳”、“大补”等中医概念,很遗憾无法用科学解释。

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列入黑名单源于一些个案,比如一个孩子吃了一个牛腰子,很快出现亢奋、不睡觉等症状。实际上这样的症状很可能是某种瘦肉精(比如克伦特罗)造成的,瘦肉精可以让家畜多长瘦肉,同样的饲料也能多长些肉。瘦肉精属于β-受体激动剂,不过严格来讲它是兴奋剂而不是激素,和性早熟没啥关系。

动物内脏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比如蛋白质、铁、维生素A,但其中的重金属、药物残留通常比肉里多,尤其是肝肾。虽然内脏不宜多吃,但和性早熟也没有关系。

禽类、鸡脖、鸭脖

禽类的典型当然就是“速生鸡”了。速生的原因并非“快速生长剂”、“促熟剂”,而是良种选育(大快型白羽鸡)、优化饲料、良好养殖条件等因素。目前发达国家最好的养殖技术可以实现32-35天出笼,我们的“42天鸡”已大大落后。养殖动物可能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并不会导致性早熟。

鸡脖、鸭脖里面确实有腺体,不过这跟激素、性早熟也不搭边。鸡脖子没有淋巴结,脖子里那些颗粒状的是胸腺。鸭和鹅在颈部有1-2对淋巴结,不过这些腺体在皮下肉眼可见,一般外面卖的鸡脖、鸭脖已经去掉。

鳝鱼、螃蟹、肥美的水产

有传言说鳝鱼是喂避孕药长大的,螃蟹也是喂避孕药的,各种长的肥美的水产都是喂药的,甚至有说螃蟹是打了激素针。

首先,给人用的避孕药,动物吃了没用啊。再说长得肥美跟吃避孕药有啥关系,主要是养殖技术好,舍得给优质饲料啊。

鳝鱼确有“变性”的现象,小时候都是雌性,生一次孩子就变雄性了,它就这样,不需要用激素。真要是用了激素,反而死得快。

螃蟹打针也是荒唐得很,活螃蟹打完很快就死,何况一个一个打针你不累啊?这一传言可能主要来自螃蟹运输过程中受挤压,导致螃蟹壳被爪子戳出小孔。也不排除个别商贩为了短斤少两,给死螃蟹壳里面打水,总之是跟性早熟没关系。

有些误传来自于水产抗生素,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抗生素不是激素,不会导致性早熟。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