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徐则臣:“文学”即“人学” 避开猎奇、极端才是好故事

2015-05-24 21:00:04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

著名文学评论家陆建德(左三)、作家徐则臣(右二)、作家阿乙(右一)与译者黄昱宁(左二)出席麦克尤恩《甜牙》新书发布会,探讨麦克尤恩的写作技巧。 中国青年网记者 康佳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康佳)24日,“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最新小说《甜牙》中文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著名文学评论家陆建德、作家徐则臣、作家阿乙与译者黄昱宁一同出席发布会,探讨麦克尤恩的写作技巧。徐则臣表示,“文学”即“人学”,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像新闻一样过于猎奇和极端。

近年来,我国“新生代作家”层出不穷,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版图书45万种、长篇小说上千部,内容光怪陆离,不所不包。但在徐则臣看来,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如水上的“油花子”一般,表面上耸人听闻,实则内容空洞。“文学作品不以传奇性来衡量。我们的作品像水上的油花子,太阳一照五光十色的,很是好看,但你撇掉了油花子,下面什么都没有。” 

作品的评判并不以好看、猎奇的“油花子”作为标准,而更应该在于故事里边的“人”,在于挖掘人物内心的曲折和微妙。在徐则臣看来,中国作家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的作品里边有四五十个角色。但所谓的宏大叙事完全是压抑个体,是让小说中活生生的人变为提线木偶,这样的方式会让读者只关注到背景而忘记了其中的‘人’。”

通过人物内心的波动、幽暗、困惑等展现大背景的变迁似乎是文学“经典”的必备条件。徐则臣认为,就《甜牙》这部作品而言,乍一看只是写两个人谈恋爱,实则关系到两个国家甚至冷战这段历史。“你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恋爱谈得非常可怕,他们的感情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正是中国作家需要学习操作“宏大题材”的路径之一。

《甜牙》是麦克尤恩继《赎罪》之后,首度以女性为主人公创作的长篇大作,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情报部门的漂亮女性渗透目标作家的间谍故事。作品以其大师的笔触糅合了阴谋与背叛、爱情与谎言的元素,反应了冷战环境下英国特工机构与美国中情局之间微妙关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