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火星救援》强势登陆 或成进口大片救命稻草

2015-11-26 16:58:3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

央广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关于火星的消息特别多。从年初荷兰“火星一号”计划,公布火星移民志愿者的候选名单,到最近美国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可能存在液态水。这些激动人心的消息,让不少太空迷嚷嚷着想“回火星”。那么假如真的到了火星,你该怎么生存呢?

在昨天上映的电影《火星救援》里,或许你还真的能找到答案。这部电影上映不到2天,截至目前票房已超过9000万。在进口分账大片票房整体萎靡的今年,有人说,《火星救援》或许是今年进口大片票房之战,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

昏黄的天空,暗红的土地,暴躁的风沙,一辆探险车孤单的艰难前进。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火星。在NASA的全程指导下,《火星救援》最大卖点,就是不仅真实还原了火星环境,还融入了大量物理化学天文知识,简直就是“一封给科学的情书”。导演斯科特介绍说,读完这个故事,想把它呈现出来,其实无意展现那么多的科学信息。把它们画出来、画分镜。当准备要正式开拍时,已经在纸上把电影画了一遍了,拍摄思路已很清晰。

电影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小说,最早只不过是在个人网站讲的一个故事,由于读者数量飙升,索性在亚马逊以0.99美元的价格出售。再后来,就登上了科幻类榜首。

故事中,主角马克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被队友落在了火星,只剩50多天的补给,却需要挺过等待救援的1000多天。于是,一场火星版《荒野生存》正式开演。幸好,主角马克是个植物学家。他重新布置太阳能供电系统、搭建蔬菜大棚,在火星种起了土豆。等等,这有可能吗?科学家站出来证明,《火星救援》可是货真价实的硬科幻,许多设定正来自现实中NASA的火星计划。

NASA科学家约书亚·威利斯博士说,电影里最准确的,就是创建仿地球生存的场景了。用人类粪便、火星土壤以及火箭筒燃料爆炸产生的水来种土豆,这都是可行的。另外电影里做的最好的,是强调了和火星通讯需要时间。

登陆中国之前,《火星救援》已连续4周称霸北美票房榜。截至目前,电影上映不到两天,内地票房已突破7000万,院线也连续用35%左右的排片量,换来电影超过45%的全天票房贡献,可谓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其实太空科幻题材,一直都是票房的强心针,2013年的《地心引力》卖了4.36亿,去年的《星际穿越》更是以7.51亿名列当年票房第5的位置。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说,像漫威的英雄离现实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们更多看的只是奇观元素、视听刺激。而这种展现现在科学硬科幻的故事,给观众更多认同感。他表达的基层故事、科学原理,成熟一点的观众都能了解。尤其他赋予了科幻电影特别现实的质感,正好站在不远不近的节点上,既有科学幻想又能让观众得到真实感。

今年已有33部进口分账大片亮相,共收获超过130亿票房,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个数字,却仅占目前国内票房总量的三分之一,比例上又是历史最低。目前票房破10亿的7部电影中,进口片只有3部,表现萎靡。《火星救援》已是今年倒数第二部进口大片,或许这部电影是票房之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事实上,《火星救援》在讨好中国市场上真没少费劲,参与救援的中国制造“太阳神”飞船,不仅所有演员都能用中文念出来,最终成为了营救的关键。

索亚斌表示,今年中国电影爆发,一方面旧有类型向年轻观众代际转移,比如港囧、夏洛特烦恼,很明显从中年人趣味向青年人趣味转移;另外,大片也产生了能和进口大片抗衡的电影,比如捉妖记;再就是,一些所谓的小众文艺片,比如一个勺子、山河故人都有上千万的票房,这在以往都是不可想象的。相比之下,平稳发展的外国电影票房就会差的比较多。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