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西藏桑日县“法律进万家”不按暂停键

2015-08-14 06:43: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37岁的德吉措姆是西藏自治区桑日县绒乡冲达村14组的一名联户长,这两天她撇下在村水泥厂扫地的工作不干,天天在家备课。

一个农村妇女为啥要备课?备啥课?

“这不‘法律进万家’宣讲组要撤点了嘛,以后村里的法律宣讲就得村干部和联户长接着干了。”冲达村驻村干部一语道出天机。

冲达村村两委班子最近给各联户长下达了一个硬性任务:在宣讲组撤走后一周内,各联户长必须组织一次讲法,以巩固宣讲成果。

德吉措姆“不务正业”的原因找到了,不过初中文凭的她讲法会讲什么呢?

“就从我的自身经历开讲呗!”德吉措姆有些尴尬地搓了搓手。

德吉措姆离了婚,有两个孩子,小的10岁,大的12岁。“其实,说离婚也不恰当,我们就没领过结婚证!”德吉措姆的这些专业说法实际上也是从今年3月8日“法律进万家”宣讲组的一场“妇女权益法讲座”上听来的。

那天原本随意听听的德吉措姆第一次听到了“婚姻法”,第一次知道领了结婚证妇女权益才能受到保护,“妇女能顶半边天、能带动发展”的话,也第一次激起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自豪感。

那天听完法律宣讲,德吉措姆一夜未眠。

自己不就是吃了不懂法的亏吗?没有结婚证,“前夫”说离开就离开,一家的重担只能靠她一个月1000多元的打工费,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后来宣讲组的每堂课,只要有时间德吉措姆都会去听。

其实,在冲达村像德吉措姆一样没有领结婚证的妇女占80%左右,德吉措姆想用她的例子去促使她们懂得用法保护自己。“现在村里搞建筑的也多,出去打工的也多,我还想给大家讲讲打工签合同、骑摩托车遵守交通法这些知识。”德吉措姆说。

事实上,当4个月的“法律进万家”活动接近尾声时,桑日县各乡村里处处都有了新变化。

偏僻山坳里的增期乡达古村东边与加查交界,北边延进了大山深处,在加桑公路未修建前,这里闭塞得如一潭死水,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更是极为淡薄。

“在我们准备撤点回县时接到了一个电话:有其他村的人到达古村抢挖虫草,请宣讲组派人去协调。”拉巴卓玛是桑日县人民法院院长,也是桑日县驻达古村法律宣讲组组长,她告诉记者,这通电话让宣讲组意外中有些惊喜,以前村民遇到这种事情早就靠拳头解决了,但是这次显得文明了许多。

“虽然我们不能说仅仅4个月的法律宣讲就能让村民们懂法、用法、守法,但经过这4个月的努力,能让村民们在意识上开始变化,这就是成果。”

拉巴卓玛的话与桑日县委政法委书记崔建勇的话不谋而合。“‘法律进万家’活动现在虽然进入收尾阶段,但我们的普法却并不会按下暂停键,我们要通过村两委班子、联户长、驻村工作队、法宣员把这项活动延续下去。”崔建勇说,桑日县的“法律进万家”活动撤点不撤服务,在具体的讲法、协调纠纷中需要协助,村民、村两委班子随时可以给现在的宣讲组成员打电话。

当然,未来需要延续的不仅是服务,更是改变的观念。

采访临别时,德吉措姆着急地说:还有个案例我得赶紧加上。

德吉措姆火急火燎要加上的案例,是这几个月在冲达村被传为美谈的一起法治事件。

一个物流园在冲达村建厂,占了村民扎西家的地,扎西没像以前一样又吵又闹,而是先跑到驻村宣讲组询问了一番法律知识,而后不紧不慢到施工现场讲起了法:你们不知道现在是法治国家吗?做任何事情都得讲法,你们违法占了我的地,就得赔偿!

村民们后来都说,扎西这番话可真有份量,施工方很快就把3000多元的赔偿款送到了他手里!

(记者 廖卫华 通讯员 张黎黎)

原标题:西藏桑日县“法律进万家”不按暂停键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