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原创 >

重庆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 释放市场创新主体活力

2016-08-16 16:11:20 来源:中国贸易经济网

自2015年以来,重庆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形成九项“松绑+管束+服务”的务实管用举措,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杠杆效用的发挥,释放了市场创新主体活力,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打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

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市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近千亿元,引进和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123家,建成科技创新类众创空间277家,入驻创客团队近3000个。全市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2%;2016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以上,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8个百分点。

“松绑”放到位 经费更有激励性

一放占比,大幅提高人力资源费比例。将科研项目人力资源费比例提高到政府资助经费的30%—60%,实行签字领取,改变了过去科研人员到处“找发票”、费时“贴发票”的窘境,以及过去有工资收入的项目组成员不能在项目经费中领取劳务报酬的做法,起到了为科研人员“松绑”,正向激励科研人员安心科研的良好效果。

二放权限,科研经费支出开“前门”堵“后门”。规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研发需要自行确定和合理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不需再报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项目立项不再要求预算编制,也不进行预算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再进行中期财务检查和结题验收审计,由项目单位自行负责。此举将科研人员从劳神不已的立项、评审、检查中解脱出来,为使用科研经费打开了经费开支的“前门、正门”,杜绝了“后门、邪门”,真正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放规制,科研经费结余一律归己。对通过结题验收的政府科研项目,其结余的科技经费不论多少一律不再收缴,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用于科研相关工作。改变了过去结余资金长达两年才能重新使用的闭环,提升了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杜绝了项目后期“突击花钱”、财务造假等弊端。也使项目单位能将分散的结余资金集中起来及时启动新的研究工作。

“约束”管到位 经费更有绩效性

一管前端,实施资金分配前期绩效评估。在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的市级重大专项中,项目实施前聘请第三方参与编制项目的绩效目标,根据绩效目标确定定额资助额度,再公开向社会招标,改变了过去资金分配的随意性。自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经费1.7亿元,实施重大专项17个含112个重点科研项目,通过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审核,审减资金0.5亿元,促进了财政资金投向的精准化和分配的科学性。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成功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服务)1440个。

二管方式,实行分类资金补助方式。针对项目特性,对资金补助方式进行分类,对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实行约束性后补助,按目标进度拨付;对于企业个性技术创新项目采取奖励性后补助,一次性到位。这样的补助方式既减少了资金结转,又释放了财政资金的激励效应,适应了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如设立的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专项资金,采取后补助方式扶持企业自主研发项目136项,补助资金3000万元,较好发挥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管结果,实行科研项目第三方评估验收。对申请结题的科研项目,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一律聘请第三方机构独立、专业化评估验收,管理部门只记录验收结果。在增强评估结果客观公正性同时,将管理人员从繁琐的项目具体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评价结果也将作为来年申报项目的重要参考。

“服务”帮到位 经费更重补短板

一服融资,设立只参股不控股的引导基金。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周期,按照分类扶持原则,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创业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各10亿元,分别重点支持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中的创业团队和种子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截至今年上半年,产业基金共投资企业185家,投资64.29亿元。所投企业已有41家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其中主板市场6家、创业板5家、新三版26家、香港H股1家、重庆股权转让中心(OTC)3家。

二服基础,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缺基础技术条件、缺专利管理能力、缺集成配套科技服务等突出问题,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基础平台、技术创新导航专利平台和科技服务云平台。

三服对接,鼓励科研人员承接来自市场的项目。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科技奖励等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承担来自于市场的科研项目与来自于政府的科研项目完全同等对待。激发了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