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IPO高估值的“诱惑” 银行内部竞争催生灰色操作

2017-08-18 16:03:0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业内人士透露,近日银监会相关部门对一家华南地区助贷机构进行风险排查,一是了解这家助贷机构运营状况,以及银行提供的资金杠杆率是否过高,二是调查其与银行是否存在兜底抽屉协议。

所谓助贷业务,即由消费金融机构与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前者提供获客、面签、风险审核与消费贷款定价、贷后管理等服务,后者提供资金对接借款人贷款需求。其中的保本抽屉协议,主要是指银行与助贷机构在签订助贷业务合作协议同时,由后者私下向银行提供坏账兜底担保承诺。

“通常情况下,银行资金保本条款都会被纳入助贷合同,部分助贷机构之所以要签订保本抽屉协议,主要目的是以轻资产公司形象登陆资本市场,获得IPO更高估值。”一家助贷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但这同样隐藏不少风险隐患,比如银行基于兜底抽屉协议提供更高的资金杠杆,当助贷机构自有资金不足以兜底所有坏账损失时,银行只能自己“买单”。

IPO高估值的“诱惑”

在助贷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助贷业务主要分成三种模式。

一是兜底模式。具体而言,消费金融机构需先向银行缴纳一笔保证金,银行在此基础上提供10-20倍杠杆资金用于放贷,若消费金融业务出现逾期或坏账,银行就先从保证金计提相应坏账损失,若坏账逾期额超过保证金,助贷机构则根据逾期代偿协议(通常逾期80-90天)迅速补足资金缺口。这也是当前助贷业务较为普遍的操作模式。

二是风险共担,即助贷机构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银行愿意提供10-25倍杠杆资金用于互联网消费放贷,若出现逾期或坏账,平台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比例共同承担各自的资金损失。

三是获客中介方式,即助贷机构直接获取借款人资源,提供给银行做资金对接,并由银行全权承担贷款风险,而助贷机构收取一定额度的获客营销收入。

“目前,第一、二种模式被资本市场视为重资产模式,未必能获得IPO高估值。”上述助贷机构人士分析说。究其原因,助贷机构需要为每一笔新增贷款业务投入相应的风险准备金,导致业务规模越大,风险准备金需求越高,加之部分风险准备金要用于坏账兜底,平台的利润增长与业务增长延展性受到较大制约;反之获客中介模式更像是轻资产模式——平台只收取获客费用而不承担贷款坏账风险,反而能赢得更高IPO估值。

这驱使部分助贷机构开始引入兜底抽屉协议——表面上与银行按照获客中介模式签订助贷协议,将自己包装成轻资产公司争取更高IPO估值,实质是私下向银行给予坏账兜底承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银行对此也有自己的风控措施,除了关注平台坏账率、逾期率等运营数据,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平台业务收入能否覆盖所有成本支出(包括获客、坏账、逾期、运营等综合成本),还会加大平台资本金是否足以兜底坏账损失的考核力度。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银行还是发现兜底抽屉协议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当助贷机构需要对一笔逾期80-90天的贷款代偿时,这家机构往往以资金周转需要时间为由拖延,导致代偿款迟迟没有到账,加之保本抽屉协议往往是一纸口头承诺或缺乏正规渠道的合同签订,银行也难以向助贷平台直接追偿贷款损失。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这家华南地区助贷平台之所以被银监会相关部门排查,一个主要原因是合作银行认为保本抽屉协议不足以覆盖自身贷款风险,对部分借款人放缓贷款,导致平台出现提现困难,借款人因此向相关部门反映,引起后者关注并开展风险排查工作。

“如果这家助贷机构将保本条款直接写入助贷合同,就不大会遭遇相关部门排查。”他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