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人身险监管“风暴”显威力 中小险企忙转型

2017-05-23 10:50:1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小险企忙转型

监管“风暴”对于那些“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下的中小险企无疑将是一股倒逼的力量。目前,这些公司的业务结构风险已有所显现。

在上述高管看来,这部分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新业务下降、存量业务集中给付或退保所引起的现金流压力,而之前为了提高存量业务结算利率所进行“短钱长投”的资产负债错配则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压力。

事实上,部分保险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和综合偿付能力已较上季度末有所下降。例如君康人寿2017年第一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去年年末的166.95%下降到160.8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季度末绝大多数的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但是,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之前的梳理,部分保险公司2017年一季度末测算的未来一年内的综合流动比率低于100%,这意味着现有资产未来一年内的预期现金流入合计将无法覆盖现有负债未来一年内的预期现金流出合计。君康人寿、信泰人寿、中华联合人寿就在其中。

君康人寿表示,综合流动比率方面,这是由于公司账面万能险负债久期较短,存在一定程度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目前公司正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大幅降低短期万能险产品销售,主推中长传统险产品,并着力发展期缴业务,不断增加负债久期;同时公司将优化资产配置保证流动性持续充足。

中华联合人寿则表示,未来3个月、一年内的综合流动比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万能险业务未来存在集中给付。公司将适时调整资产配置,增加流动资产,从而满足资金需求。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保监会资料,计算综合流动比率时,不考虑未来的新业务、再投资、融资等因素,不考虑未来管理层改善现金流的行为,也不考虑未来可能会增加的资产和负债。

其实,在“保险姓保”的“旗帜”下,保险行业走价值发展之路的导向已经确立,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已纷纷开启了转型之路。

信泰人寿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信泰人寿,积极调控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力发展期交业务。2017年1至3月,信泰人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390%,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上升至82%。

而多家中小保险公司的高管也在采访中表示,将试图扭转目前主要依靠利差实现盈利的现状,在保险公司的利源中加大死差和费差的比重。

“不管是出于行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前景还是目前的监管环境使然,转型是早晚的事,但是转型也并非易事。中小险企的转型压力还是很大的。目前一些公司在砸‘重金’建设自己的个险团队,未来个险渠道的竞争也许将加剧,行业普遍产生费差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上述高管看来,转型需要空间、时间和投入,在目前中小险企现金流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或许今年会呈现“增资潮”。

“对于那些资本不够又耐不住寂寞的中小险企股东来说,也许会选择放弃这得来不易的牌照。”据该高管预计,未来两年,可能会有一波中小险企股份转让的情况出现。

举牌几近绝迹

与万能险遭遇监管“风暴”伴生的是,2015~2016年“风风火火”的险资“举牌潮”也戛然而止。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2017年以来,曾喧嚣一时的保险公司争夺上市公司控股权的行为几近绝迹。部分险企特别是中小险企“弯道超车”的浮躁氛围荡然无存。

“部分中小险企在自身现金流不太宽裕、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就更没有举牌的动力和动机了。”上述高管表示。

而在监管负债端的同时,保监会亦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严格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坚持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的政策导向,从严监管保险资金投资各类金融产品。

保监会5月7日发布的出通知,将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坚持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导向,从严监管保险资金投资各类金融产品,严禁投资基础资产不清、资金去向不清、风险状况不清等多层嵌套产品。5月9日保监会宣布开展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专项整治工作。

同时,5月份保监会接连发布指导意见和通知,鼓励保险资金扩大合作范围,投资符合条件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等。

孙婷表示,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将改善“长钱短配”、“短钱长配”等错配问题,降低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风险。清查超比例投资及违规金融产品嵌套可降低市场风险传导。而鼓励“一带一路”项目、PPP项目等实业投资可提升资产久期,优化资产负债匹配,改善配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