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手记:亲历两会舆论场 代表委员并非“只说好话避谈问题”

2016-03-14 17:01:09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为年轻记者,很幸运能够在连续两年参加“两会”报道。还记得去年第一次报道全国“两会”,作为一年级“菜鸟”,初经“两会”这么大的阵仗,还真是有些迷茫和紧张。而今年变成“二年生”,才稍显些许淡定,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体会和观察“两会”。

学生时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就频繁地出现在政治和历史课本中,其中“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记者会”等重头环节都是通过新闻报道进入自己的视野,当时虽了解不深但已经知道“两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工作后,以记者的身份去认真记录观察“两会”时,才发现原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分组审议和讨论环节同样精彩。

网上曾有一种论调,认为“两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举举手鼓鼓掌”的走过场,但对于身处“两会”并旁听了十多场代表委员分组审议和讨论的我来说,真实的两会图景并非如此。

实际上,在分组审议和讨论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不是在扮演“只说好话,避谈问题”的角色。相反,更多的代表委员是在讲问题,讲自己所在地区的问题,讲自己所在领域的问题,也讲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有些代表委员发言很直率,一上来就直接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不妥之处,并就此提出建议和阐述自己的理由。

就在11号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慈善法》草案时,人大代表们发言的热情十分高涨,不断有代表就自身接触的事情来发表对《慈善法》草案的看法,甚至还出现了“辩论”的场景,有代表一激动竟然还用起了“上海话”。

而在一旁默默观察这一切的我,不禁想到了去年“两会”期间专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时他说的话。他说:“实际上,无论是人大作为权力机构还是政协作为协商机构,都是需要讨论辩论的。因为真理是通过辩论才能够越辩越明,任何情况下,没有讨论没有争论没有研究的结论很难避免的带有片面性。只有通过不断交锋和不断辩论,然后才能趋向于真理。”当时,由于是第一次跑“两会”,并没有太多地体会到这些话的意义,而当今年我看到上海团以及其他代表委员的分组审议和讨论时,才深感“两会”其实就是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代表意见的聚集和交锋,而正是这些意见建议在推动着国家改革的进程。

“少说肯定,多谈问题”已然是“两会”代表委员发言的常态,代表委员通过两会也可以反观、更新自己的身份定位。“两会”不是一味领会精神、表达拥护的场地,而是真正对国家对政府进行监督并提出问题和建议的平台,这样的“两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当然,这一切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记者 刘云龙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