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吴晓波: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与升级?

2016-03-12 09:11:12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吴晓波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马桶盖的话题仍然非常热,为什么一年以来马桶盖热点仍然存在呢?我认为,表面上看是中国的消费者去日本买马桶盖、买电饭煲、买各种各样小商品的现象,但其实本质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现在重大的困境:一方面满街都是商品,然而所有的制造商、商场都说“我东西卖不出去”;但另一方面是供需错配,老百姓想买的东西,特别是中国现在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现在大概这部分人在1亿到1.5亿之间吧,就相当于日本国的人口和三倍台湾地区人口这么一大波中产阶级消费者——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上买不到他们喜欢的、性能好的、价格也比较合适的商品。所以马桶盖现象的背后其实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和希望所在。

我个人认为中国制造市场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比一般人所理解的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市场这样机械的分割要复杂得多。我认为中国其实是一个混合型市场,比如北上广深沿海的一些中心城市,像杭州、苏州、南京,如果按人均GDP和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购买能力的话,他们基本上和欧盟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和城市购买能力是类似的,甚至于更高,所以这些区域基本可以定义为全球范围内的成熟市场。比如说苹果手机,除了北美市场、欧盟市场以外,在所有的新兴发达国家里面只有中国卖得最好。中国主要也是沿海地区的白领,或者有产阶层在购买。苹果在印度就卖得很差,在俄罗斯就卖得很差,在南非基本上是一个奢侈品,中国人带一个苹果手机去,小偷就会来偷。所以中国是一个混合型市场,所有在中国地区做商品或者做营销的人,必须要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个多圈层的混合型市场,他只能在中国市场上满足某一部分消费者的需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中国消费者本身是不存在的,这个群体会被切割掉,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消费人群,然后为这个消费人群做服务。

中国制造业未来会怎么样,我认为不但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问题——它是我们基本盘,同时也关系到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2013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达到27%,达到全球第一位。30多年来,我们走到第一名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路径有两个优势:第一个叫成本优势,第二个叫规模优势。那么今天为什么制造业很困难呢?我认为就两个问题:第一,成本优势丧失殆尽;第二,规模做得越大,但是因为产能过剩,消费不足,所以死得也快。所以简单看,30多年来获得成功所有的经验现在都变成了风险,所以这是需要变革的原因。未来的制造业企业,如果还在成本优势加规模优势这条道路往前走的话,一定是死路一条。要转型很困难,首先要转其实是人的大脑。我认为“十三五”规划期间,首先可能是企业家阶层一个整体的思维淘汰。最近中国很多优秀企业家提到这个问题说,让听得到“炮声”的地方站的是我们的年轻人,是我们的80后、90后,这是完全正确。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人换了以后,思维换了以后,走哪条道路?我认为其实就是两个:一个叫转型,一个叫升级。转型我认为就是李总理提出来的“互联网+”。我个人认为到今天中国制造业已经没有所谓的“互联网+”和“+互联网”。每一个企业无论是卖鲜花的、做牛仔裤的、做汽车的还是做饮料的,必须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第二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脱胎换骨的过程。

第二部分是升级,我们并不认为当所有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全部具有互联网思维以后,这个产业就救活了。产业的升级,我认为首先是需求发生变化了。在今天中国已经没有一件衬衫公司可以说,“我做一件男士衬衫是为全中国所有的男士服务的”,这件事情已经不存在。企业必须要知道,自己是给哪一类消费者做的衬衫。所谓的升级,我认为是指面对中产阶级的理性消费,我们能否为他们提供适配的商品。所以“十三五”规划期间,传统制造业的出路必须要摆脱成本和规模关系路径依赖,走一条转型加升级的新型突围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80%人会死掉,他们必须要离开这个市场,因为中国今天需要一个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道路。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还是充满着很大的信心。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