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畅谈“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

2016-03-05 14:35:1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 3月5日,13:00—14:00,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做客中央台,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畅谈“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

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听众朋友,中午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我是郭静。如果请您用四个字来形容江苏,您会选哪几个字?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鱼米之乡”!没错,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江苏的苏字,繁体的写法,就是上边一个草字头,左下一条“鱼”,右下一个“禾苗”的“禾”——这里是天生的鱼米之乡啊!不过未来五年,江苏人给自己提了一个新的四字目标,您知道吗,他们说我们未来要“强、富、美、高”——意思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这也是江苏省的“十三五”目标。为什么要提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有哪些困难?又有哪些底气?两会前夕,我们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做客中央台,和我们共话未来新江苏。同时,我们也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作为我们的对话嘉宾,参与了这次访谈。今天的节目,就请您收听这次访谈的录音。

[主持人]听众朋友收听我们节目过程中,可以登录央广网两会专题,关注“中国之声”实名微博、订阅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或“央广新闻”,参与今天节目的互动。您还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客户端“中国广播”、“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或登录爱奇艺中国之声专区,关注中国之声两会相关内容。

[主持人]罗志军和王一鸣不是第一次见面。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授课专家,王一鸣在罗志军眼里是“老师”;而在王一鸣看来,跟罗志军的这次面对面深入交谈,正是观察中国经济转型最好的着眼点。

[主持人]我首先想问一下王主任,您接受我们的邀请,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也就是说您今天在面对罗书记的时候,您最想得到的收获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

[王一鸣]三条,第一江苏是我们国家经济大省,GDP突破七万亿,就是它是仅次于广东,江苏的经济体量大概在全国要占十分之一,就是它在我们国家经济中举足轻重。第二就是过去这些年,江苏的经济转型应该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我们知道现在国内有两个类别的转型,一个就是北方的资源省区的转型,还有一种转型就是开放程度比较高、外向型经济比重比较大的省份,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增速在放缓,在这种背景下,对这些省份来说也是一个转型,江苏就是这个转型的一个代表。我觉得是很成功的——到去年,江苏依然能够保持着8.5(%)的经济增速,说明它并没有因为这个转型出现了这种经济的滑坡。第三就是江苏我们叫苏南、苏中、苏北,它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水平,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国家中东西的一个缩影,所以江苏在未来的发展转型中,我觉得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基于这三个方面,我是非常有兴趣能够亲自来听听罗书记介绍最新的情况。我也一直在关注着江苏,也期待着江苏,能够在新一轮转型中,能够凤凰涅槃,能够再造辉煌。

[主持人]想问问罗书记,通过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对话,您最希望向全国的听众和网友传递的是什么信息?

[罗志军]应该说我们最想传递的一个就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来这样一个大的方针,我们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三五”发展的规划建议,是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的,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们非常有自信的!我们通过江苏这样一个实践,我们尝到了这方面的甜头,我们也看到了按照这样路子走,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当然这个路肯定是非常不平坦的,是曲折的、艰苦的,但是我们是有信心的。我是想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就是对现在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我们充满信心,我们所走这条路我们充满了信心。

[主持人]太好了!一位是有期待,一位是有信心。我们知道去年是“十二五”收官一年,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站在这样一个“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接点上,也想问一下罗书记:回顾“十二五”,对江苏来讲,最困难的是什么?过去这一年,包括“十二五”期间,你们觉得江苏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哪里?

[罗志军]我们感觉到在“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应该说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一个是刚才讲到了我们的经济总量:这五年里,我们从四万多亿到五万亿、六万亿,去年达到七万亿,增幅在8.5(%)左右,应该说还是一个很好的成果,这个数字就是在世界国家和地区排名中间大概是十五六位了。

[王一鸣]我看了一下,超过荷兰、超过瑞士那种中等的发达国家。

[罗志军]而且我们的人均GDP也达到了八万七。

[王一鸣]接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一万二,因为汇率有点下降,八万七差不多一万美元多一点。

[罗志军]那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概也到了三万七和一万六——城市大概到三万七的收入,农民到一万六。特别我们感到有信心的是,它不仅仅是总量、数量的提升,是它的内涵质量、效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我们的产业结构应该说实现了很大的转变,我们已经实现了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了第二产业,实现“三二一”的转换。我们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大概超过了40%。其次,新的发展动能应该说正在孕育形成。我们的区域创新能力,在省区中间已经连续七年排在全国的前列,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电商这些新模式新业态也在快速的发展,大家比较关注的我们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淘汰,节能减排,都超额完成了“十二五”国家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我们看到第三个,是我们的发展空间也在进一步的拓展。我们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些大战略,结合我们江苏包括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我们这个空间没有缩小,反而还在不断地增强;第四,是我们的发展的动力继续激发和释放,这关键还是改革,通过改革不断地释放市场的活力。特别是对于我们地方来讲,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把企业的市场的这种作用发挥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我们江苏在这五年里还是保持了。第五个是发展的协调性。刚才王主任讲到这一点,过去苏南发展很快,苏北相对落后,这五年我们差距在缩小,而不是在扩大——我们苏北(GDP)的平均增幅、人均收入包括投入,都超过了全省平均和苏南的平均水平,所以它这个协调性在增强。第六个方面,是共享发展的水平持续提升。江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体发展得比较全面。除了经济总量在上升,我们的社会事业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这些水平,总体上也都在全国各省区中间还是在前面的,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全覆盖,特别是我们到今年去年底到我们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这是我们江苏的扶贫线,已经全部脱贫。这样的一个工作应该说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罗志军]当然我也不是只说好的,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还比较多的存在,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的增长点的支持作用不足,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经济的风险隐患有所凸显,生态环境质量还没有根本的好转,这些都比较突出地反映出来。这里有全国共性的问题,也有我们省的个性问题。就是过去我们的资源相对匮乏,我们的人均拥有土地面积是全国最少的,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又是这么高的,所以它的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的承受能力都接近到了极限,不转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讲,要看“十二五”,我们首先说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但是我们也看到,按照更高的标准或者展望未来,我们还任重道远。

[主持人]北方出生的罗志军,南下江苏已整整20年。他坦言,过去,江苏一直扮演改革先行者的角色,但现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很多问题以前没有遇到过。他将眼下的处境比喻为“又一次摸着石头过河”。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起步之年,各项改革都进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攻坚期。已跃入GDP“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和其他省一样,也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此次全国两会,最重要的一项议程,就是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如何把7900万江苏民众的期待和关切,融入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是每一位来自江苏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制造大省、外贸大省的江苏,如何凤凰涅槃、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在转型上发挥领头雁、火车头的作用,也是“十三五”阶段江苏的必答题。对这些问题,罗志军又有怎样的思考呢?

[王一鸣]刚才罗书记把“十二五”过去五年江苏的转型和发展这个线条勾勒出来了。我觉得江苏应该说“十二五”是取得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现在又到了一个关口——刚才罗书记也说了,过去转型尽管已经启动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还需要在转型中来继续解决。比如江苏过去是制造第一大省,现在随着我们进入新常态,就中国的制造业在相当多的领域,产能都达到了上限,就是说……

[主持人]上升空间很小。

[王一鸣]可以说基本没有了。特别是上游产业,江苏因为工业体系很全,它一些上游产业同样面临困境。我觉得江苏正处在一个关口,就是由经济大省怎么走向经济强省,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关口,所以我想起习总书记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广东、江苏、山东这三个大省,主要看什么?他说主要看三条,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第二怎么样优化产业结构,第三怎么样继续在转型上发挥领头雁、火车头作用。我记得三条。这三条就是我的问题,就是说“十三五”江苏准备怎么做?我想跟罗书记讨论。

[罗志军]“十三五”我们确实是以问题为导向来考虑这件事。刚才王主任讲的也是对的,总书记几次了给我们讲到怎么来看东部几个省的发展?那三条很明确,对我们也讲了多次——最早是在2013年的两会,到我们江苏,就给我们提出三条,首先就是转型升级,其次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再一个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4年底到江苏视察工作,最后听了我们的汇报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给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的要求,都是围绕这样总的思路来说的。我们也回顾了从小平同志80年代到江苏视察提出小康这样一个想法,到我们乡镇企业的开放型经济的崛起,到现在创新型经济的崛起,我们都走过这样的路,都有过不同的转型阶段、不同的重大挑战,但是我觉得通过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通过全省上下的努力奋斗,很多时候我们还实现弯道的跨越,每次在转型的过程中间我们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在转的过程当中还实现了稳定向上的发展,所以我还是有信心,我还是有底气的,不是无根据的去说的。刚才说到了我们面临这么多挑战,我们最大的动力或者法宝是什么?我还认为是创新,就是要靠什么?靠人!我们的在校大学生数可能是居全国各省区中间我们是第一位的,我们还有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两院院士,国家级的实验室、研发中心,我们还不断地在吸引着国外优秀的留学人才回来——很多千人计划人才、双百人才,我们自己也搞了很多的人才计划,这些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还是想通过我们的不断创新,在这么多困难面前能够去破解这些难题,还保持我们的发展态势。

[主持人]2011年,同样在《做客中央台》,我曾经采访过罗志军,那一次他谈的主题是:创新驱动,江苏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时隔5年,在罗志军看来,“创新”,依旧是江苏闯关致胜的“法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话中,罗志军介绍了江苏5年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些具体做法。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创新,您(对王一鸣)知道江苏有一个叫产业技术研究院吗?

[王一鸣]总书记去考察了。

[主持人]挂牌是罗书记亲自去挂牌的,2013年成立,他们这个研究院不讲发表多少论文,也没有行政级别,就是要企业跟实际的市场去对接来做这种创新研究。

[罗志军]对。产业研究院不光是我挂牌,这个产业院从头到尾,说实话,是我和我们的科技部门的同志一块去研究和琢磨的。我们认为江苏这么多大学、这么多科研院所、这么多人才,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远远不如我们所预期的,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体制机制不能形成产学研融成一体的创新机制。我们到美国、以色列,包括到台湾和英国这些在这个方向方面走得前一点的研究院进行了直接的沟通和学习,最后我们认为还要找准我们的破解点,就是打破行政束缚的壁垒,把体制机制给它从改革上转过来:不定行政级别,也没有隶属——我们这很多了,有中央所属的大学,有部队所属的企业,有央企所属的研究院所,还有我们省属的高校、我们省属的企业、外资企业,五花八门,你要按照这个条件去管,到最后形不成合力——我们把这些都取消!只要在江苏的,不管是隶属哪个地方的,只要在这个项目和这个行业中你有这个条件,我们欢迎你参加,你达到一定水平,我们给你项目投资,你可以人来!我们研究所的所长也是我们公开招聘来的,他没有行政级别,也没有什么一定的规矩,这样使它整个的体制机制符合现在国际市场的规则。你刚才讲到企业,我还想举一个企业的例子,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无锡有个海澜之家,到处做广告,“男人的衣柜”。过去它就是个服装企业,乡镇企业出身,一直在做服装。但是如果(现在)你到它厂去看,没有一个人在做服装,也没有一个流水线生产做服装的,它现在变成一个品牌商,它闯出了“海澜之家”这个品牌,它通过转型,把服装企业变成一个品牌店,变成一个现代物流和服务设计公司。它从前端开始,它负责所有的设计,但是它不再制造了,它完全委托外面代加工,然后它做物流、它做品牌店,它到世界上收购了很多设计公司和品牌公司成为它的旗下,然后去做。目前无锡是个工业重市、大市了,但是它(指海澜之家)是去年交税第一大户,而且它的增长是30%,大概利润能够到40%。

[主持人]就是人家可以很牛气的说,哥卖的不是服装,是生活方式。

[罗志军]对。

[王一鸣]刚才罗书记举了两个例子,我觉得就是反映了江苏在创新能力上的实践。我觉得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江苏不拘一格。首先我认为这种产业院的体制是比以前的体制进了一步,因为我们原来的科学院工程院这种体制,基本还是延续了前苏联的体制,就是国家来配置资源,国家来决定产业的方向。在现在这样,江苏很多产业都走到国际前沿了,未来怎么变,目标模式也需要去探索,不清晰,技术路线也需要不断地去试错。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国家政府去配置资源,就要企业来试错。我说这个话意思是什么?就是最根本的还得把平台建在企业上,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建平台,我是更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它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然后在政府的推动下,它去建立这种研发平台。我们说新兴的领军企业现在还不够,就是要涌现这样的领军企业。

[罗志军]这个思路我完全赞成,而且确实像王主任说的,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做了。我们是2011年,确实也是我提出来了,在江苏的所有大中型规模以上企业中建立研发中心。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头是高精尖——刚才我说的省产业研究院;另外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泛覆盖,因为确实活力还在基层、还在企业、在微观主体上,不把它搞活是没有意义的!到现在我们推了三年,我们的覆盖率,大中企业达到了88%。我们现在是作为我们重要的一个衡量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落实点来看的,确实还是不错的,也起到很大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在进一步地看,把这个问题解剖看,有些建了研发中心,但是研发活动不是很充分,投入的标准不高,成果不显著。所以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进一步地提升质量和效益,我们还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正因为这样,“十三五”我们又提了新的目标,就是建设“一基地一中心”的目标,就是我们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既符合江苏的省情——因为我们是产业为主,又符合我们创新驱动的要求,特别是符合转型升级对我们的迫切倒逼机制。当然这个和国家的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的政策,也是完全相符的,又切合江苏实际的。总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通过不断的创新,在这一轮的发展中间,仍然保持江苏的竞争力。

[主持人]在产业转型上,常常是政府“有心栽花花不开”,最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上,政府到底可以做什么呢?

[王一鸣]我觉得政府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如果我还按传统的思路,哪个企业有点规模了,我就给它税收优惠、给它支持,没有这种公平的环境,这个创新的生态是形不成的。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然后给创新者最大的激励,这是一种独特的生态。

[罗志军]我非常赞成王主任这一点,我们说政府不是要做得更多才好,是做更好才好。就是把一个公平的环境,一个开放的、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活力的一个社会环境,奉献给所有的投资者和生产者,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也照这个目标同样设计了政府该做什么、引导企业该做什么、鼓励和支持企业该做什么的一些方向。我还可以讲一个“好孩子”,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当时是温家宝总理金融危机到这儿,他看完他说,“今天看了‘好孩子’,我可以多吃一碗饭了”。当时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好孩子”不但没有降低出口,反而上升了。但那个时候它只做普通童车。最早确实它仿造外国的,人家老找它打官司,说它侵权。后来是它老找人家打官司,它全部都是自己设计了。它在这类童车市场占了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国际市场,大概平均一天就有一个创新的东西出来。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外观的也好,使用专利也好,始终保持一个状态。我不久前又去了,我看了以后还很受启发。他们给我介绍,它现在在国际市场上收购了世界上最有名的两个品牌,现在稳居全世界童车市场的第一位,大概在童车市场占了60%以上的份额。以前它给人家代工,人家说什么价格,他只挣代工钱;现在它可以完全决定这个市场价格,它说高就高,它说低就低。更可喜的,它不断地创新。

[主持人]就是研发放在企业、平台放在企业。这样的企业在江苏越来越多,可能就能打造我们中心。

[罗志军]王主任说的这个,把企业的创新活力特别是终端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紧紧结合在一块,这个确实是我们规划中规划不出来的,也不是政府能做到的,它是通过它的市场,保持这个市场。

[主持人]江苏省在创新上这些做法,企业是否认同?在这次两会上,记者特地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董事长周善红。我们来听听他怎么说。

[周善红]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很明显,我们江苏企业经营的质态、转型还是蛮好的。政府为企业减负,帮助企业渡过“冬天”的难关。比如说,省里在引进人才这一块为企业减负,引起一个博士生,政府配套多少钱,安家落户呢,给多少钱,比如说,你企业建立一个博士研究站,政府一次性给多少钱,等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企业引进了人才来,带来了高科技的东西来,从管理上、创新上都带来了好的机制,给企业创新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效果。我今年带来了一个建议,“如何振兴实体经济”,要从国家顶层设计上,要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建议主要就是,结合每个行业的实体经济,尤其是自主品牌创新,还有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块。从中央顶层设计这一块,构造更宽松的环境。

[主持人]那么创新到底给江苏的企业带来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就派出我们的记者,今天的“场外侦探”,带我们到一家企业去看一看。大家都知道,如今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大环境不好,在江苏张家港,有一家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这家民营的钢铁企业,到底“活”得怎么样呢?

[记者]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产能过剩是最不愿提起却又难以绕开的一个话题。目前,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已达40%,钢材价格下降,不少企业日子难过。然而,位于江苏张家港的沙钢集团,40年间却一直保持着高效稳健的发展态势。

[记者]沙钢的秘诀是技术创新、转型升级。

[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过剩。只有过剩了以后,你才能够产生竞争,因为竞争,才能提高行业的水平。我们如果中国钢铁工业一直是供不应求,水平是提不高的。

[记者]近些年来,沙钢重点实施产品结构高新化工程,每年的科研和产品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2%~4%。同时,积极围绕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做文章,开发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板材、线材品种280多个。

[记者]比如说,刚刚研发的耐海水腐蚀新型螺纹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腐蚀性是普通螺纹钢的4倍,服役寿命可长达百年,这种技术,目前国内只有沙钢集团掌握。

[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晓兵]产品的开发也是一代一代发展的,只有跑在前面的才能拿到最前面的利润回报。

[记者]除了老本行,产业布局上,沙钢将盘子进一步细分,非钢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未来5年,沙钢计划实现50%以上的效益来自非钢产业。

[记者]十二五期间,沙钢谋求转型,从钢铁生产者经营者,变成一个钢铁服务者,重点打造玖隆物流园和网络销售服务平台,物流园集纳“现货和期货交易、剪切加工、电子商务及金融担保质押”等功能,目前入驻企业超过1500家。张家港玖征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飞说,以前买钢、加工都不在一个地方,现在方便多了。

[曹飞]我们直接在沙钢买了货,发到库里帮我们加工配送出去,就行了。成本的话,差不多节约100元一吨,像我们现在差不多一个月3000吨左右,一个月节省成本就30万。

[记者]而玖隆在线电商平台聚集的钢贸企业更多,目前已经达到12000多家,每天的线上交易量1.5万吨。

[记者]2015年,沙钢完成销售收入2058亿元、利润18.9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三。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做客中央台》。我是主持人郭静。刚才,我们听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介绍了江苏省推动大中型企业构建研发和创新平台、解决科研和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案例。在本次两会上,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如何“加法、减法一起做”,绘制江苏供给侧改革的“路线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是带着怎样的思考来参加此次两会的?除此之外,作为江苏省委书记,他还关注哪些问题?此次访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也就这些问题和罗志军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这段时间供给侧改革也是一个热点,这方面从江苏的实践来讲,王主任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跟罗书记探讨。

[王一鸣]我们的供给还是传统的,但是我们的需求已经在发生变化了,需求结构向什么变化呢?向高端化。为什么到国外去买马桶盖?我们能生产啊!就是你的品质能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就是高端化,多样化,服务化。“十三五”江苏准备怎么做?

[罗志军]中央提了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江苏情况都存在。也很适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中央这个把这个脉,给这个方法还是很准的。我们想在最近三年里,大规模的实行装备制造业的改造,让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强的针对性,更好的市场化。因为对于江苏来讲,产能本身是大的,但是我们细分市场,有很多还有不足的,有很多是过剩的。我们就想把过剩逐渐的缩小、淘汰掉,把不足的通过我们装备的提升给它上来。我们中国特别是江苏制造业,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初乡镇企业的制造业,制造本身的装备条件差,都是白手起家、小而全这么干起来了,它这样一个落后的装备生产的产品必然是落后的。我们把装备本身设备提升了,设计提升了,迎合市场了,就把它那种过剩的,不适合的变成紧俏的和创造出新消费的东西来,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持人]再来说说生态吧,现在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注,江苏在生态建设方面,大家也很关心有些什么样的考虑?

[罗志军]江苏的生态,刚才我说这么多的瓶颈,生态是个重中之重的瓶颈。因为地域的面积有限,空气的环境容量肯定也就相对有限。再加上我们的制造业的总量这么大,排放的强度这么高,对生态环境肯定是有压力。2007年、2008年的太湖蓝藻事件,对我们就是很大的一个反思。从这之后,我们也将近10年了,我们每年几百个亿的投入。大家也是痛定思痛,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应该说总体的效果还是能看到的,现在继续恶化的趋势已经停下来了,而且出现了向好的拐点。但是确实这个也是任重道远的一件事情。这次我们刚刚到重庆召开这个长江流域座谈会,总书记就讲这个。他说你们讲这些我都没有意见,怎么发展,我相信我不讲你们会很好去做,我就讲一个不该做什么。就是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我们的长江母亲河。我们江苏正好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的省份,将近400公里长江从我们这儿通过。怎么保护好我们这个母亲河,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现在也制定了在这个沿江开放中间怎么保护环境的措施,我们人大还做了一个相关的法律规定。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次的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不久前我们正在讨论有一个市,沿江要增加一个发电厂,它原来有一个,它要增加一台,也经过各种程序都走完了,后来我们反复考虑,还是决定把它停掉了。肯定要损失相当一部分的前期投入和它今后的收入,大家在这方面取得共识,应该这样从长远来看这个发展。

[主持人]江苏不仅仅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说到江苏的发展,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产业,就是农业。在农业发展上,江苏又有怎样的规划和期待呢?还是派出我们的场外侦探,我们去认识一位叫肖益明的农民,他家在江苏常熟市梅李镇聚沙村。2014年6月,老肖注册了一个叫“贝儿“的家庭农场,让自己成功转型成了“新型农民”。到底新在哪儿?

[记者]注册成立“贝儿家庭农场”之前,46岁的肖益明已经在常熟市梅李镇聚沙村的田块里折腾了好多年,提起以往种田的收入,老肖直摇头。

[肖益明]那就不好比了。我们以前就是搞点水稻,种点小麦,靠天吃饭,效益比较低,老天帮帮忙么,我们也搞个四五千块钱一亩。

[记者]老肖是村里的能人,种起地来脑子灵,思路多,靠天吃饭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决定开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外加少量的生态畜禽养殖和特色苗木、特色水果种植。

[记者]在村里的支持下,肖益明把各家各户的分散田块承包下来,村民们只要愿意,都能来家庭农场工作,身份也变成了职工:每天像到企业上下班一样去他那种地、领工资。

[肖益明]现在呢改上了大棚,种植点蔬菜,起码翻一番吧,(那就是一亩?)万把块钱吧,应该能达到一万块钱。作为我来讲呢,增加点收入,农民一起种呢,他们也感觉总归年年在增加吧,越搞越有劲。

[记者]土地一连片,以前很多没法搞的农业设施就能弄起来了。比如蔬菜田,现在全部都用四五米高的高架大棚覆盖了起来,省力更高效。

[肖益明]不像以前,比如说我们要用水,自己挑啊,现在最起码一个,水全部是自动喷淋,你要用多少水,他就给你多少水,农药方面就是高效低毒,吃的放心,效果都比较好。所以现在跟以前是根本不能比的,种地。以前那套行不通行不通了。

[记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老肖也开始钻研起了市场营销,他盯准了几家规模型的食堂承包商,搞起了订单销售,为农场的产品找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还跳开了中间环节,增加了收益。

[肖益明]菜种出来了,还得往外卖。

[记者]老肖活络的脑瓜子又出了新点子:农场搭上网络销售的快车,借助网络做口碑营销,推出草莓采摘游项目,农业和休闲结合,前年开始新建的几个草莓大棚已经成了他农场里效益最高的田块:

[肖益明]9月中旬播种,到5月1号左右结束,应该来讲它的效益,比我们现在种蔬菜还要高点,这段时间,起码要20-25块钱一斤,一个大棚也能搞个三万块钱。

[记者]再过两三个月,贝尔家庭农场就运行整整两年了,如今农场规模已经达到150亩,肖益明现在越做越有信心,农场自建的豆制品加工厂也要开张了,他准备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周边农民的大豆,带动农民种豆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更改善土壤土质,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肖益明]我们都是农民,从以前辛辛苦苦挣不到钱,到现在来讲,体制也换了,大棚也盖上了,那么现在比以前能多挣钱,肯定也是越来越有信心了。市场上,像我们这种家庭农场也比较多,我呢也不想做第一,但是我起码发展也要跟的上,不能落后,现在既然有这个政策,那我们应该要把他做的好,做的大。

[主持人]听了老肖的故事,看来江苏的农民还是挺有点子的。对于整个江苏省的农业发展,作为省委书记,罗志军又有怎样的关注点呢?

[主持人]这几年其实中国的农业生产形势是非常不错的,已经粮食增产12连增,但是增产不增收也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了,不知道江苏是不是有没有这个情况?

[罗志军]江苏是工业大省,实际上也是农业大省。我们农业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可能排第五位,基本上粮食能够自给。同样也遇到了增产但是粮价反而下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当然我们的库存总的还可以,但是也遇到了存粮难的问题。全国普遍的问题我们都显现出来了。我们感觉到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改革,通过激发农民的活力、市场化的活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江苏总体上因为它处在发达地区,所以它的这个粮食品种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怎么来通过我们不断的调整种植结构、经营结构和生产结构,来实现它的价值不断的攀升,减少对粮食的依赖,使它能够在丰产的过程中间还能够丰收,能够赶上同步小康的步伐。这也是我们现在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城乡居民过得更好。其实在民生问题上,江苏做了不少的工作,不知道有没有,咱们省里做过一些调研,做过一些调查了解,比如老百姓的满意程度,另外就是下一步解决民生问题上还有一些什么样的考虑?

[罗志军]我们每一年都做社会调查,对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看看它有什么地方不满意。现在从总体看,老百姓关心的这些事情,满意度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我们专门找短板,也比较明显。对食品安全、环境和医疗这三项的不满意率还是比较高。我们按调查问卷的比例,26%对食品安全还不满意,20%对环境不满意,16%对医疗不满意。那么对我们反过来说,在这个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当然现在作为江苏来讲,是全国医改的试点省份,我们特别着重在基层医疗体系的完善上,包括总书记到镇江也专门到乡镇的医务室去看,就提出这一条,怎么样把乡镇的医务室做得让老百姓愿意看病,能够在这看病,这是我们这几年下的功夫比较大。有一定的缓解,但是在总体上还有大城市的大医院的改革,这个还是挑战性更强一点。

[王一鸣]五中全会,其实大家不太关注的就是提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我们发展围绕什么?就是围绕老百姓、围绕人民。所以罗书记刚才提到就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个问卷,就是要找到老百姓的关切。

[主持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早在江苏提出来的。我们特别想知道,江苏整个全省的范围来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是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罗志军]应该说小康目标的提出,(是)当时小平同志在江苏调研以后提出来的这样一个基本想法。以后这个江苏的老百姓就按照这样一个总的目标在不断地去奋斗。2005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小康的标准,我们叫自己省定的一个标准,确实有一部分地方达到了这样一个标准。后来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们根据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又反复对照我们的这个标准来找差距,我们感觉到在一个区域里实现小康还是要保持整体性。虽然我们像苏南地方进步得快、发展得到位,但是我们苏中、苏北,特别是苏北地区,还有很多达标比较困难的地区。我们更多的强调不是以时间早晚、数量高低来评价小康标准,还是以质量、效益可持续性,老百姓的满意和获得感,来评价小康。我们认为这样一个综合评价面前,我们还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刚才我也说了,我们已经消灭了四千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但是现在我们把六千块作为我们新一轮的扶贫标准,我们仍然还有200多万人在这个标准线上,所以我们认为还要经过努力,争取在2020年国家这个总目标下,提前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主持人]最后罗书记还有什么补充的?

[罗志军]我一直探讨的就是我们创新的路这样持续地不断地走下去。结构调整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但是确实过程中间未测的因素太多,所以还要做更多的准备。我们认为现在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非常必要的。有很多理论上的东西我们没有去把它提炼出来,或者还没有形成指导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一个明确的思路,有点又一次地“摸着石头过河”。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倒过来指引实践,指点实践,使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能缩短,不再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个我是特别想希望跟你们交流的。我也很赞成现在提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创新,我认为对未来,不仅是对江苏经济,对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都有重大的意义。

[王一鸣]确实我们走的这条路,是独特的,西方没有走过。所以我们的工业化,几十年走了别人上百年的路子,这是他都没有过;我们面临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他们也没有过。所以我们确实需要有足够的理论自信去总结自己的中国特色的这种政治经济学理论。江苏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这个实践当中,能够成为一个排头兵,成为一个示范,成为一个引领。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可以期许的。

[主持人]听众朋友,今天的《做客中央台》就到这里。我是郭静,代表本期节目责任编辑周益帆感谢您的收听。明天中午一点,欢迎您继续锁定中国之声。更多两会报道您可以登录央广网两会专题,关注“中国之声”实名微博、订阅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或“央广新闻”,参与今天节目的互动。您还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客户端“中国广播”、“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或登录爱奇艺中国之声专区,关注中国之声两会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