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英国“脱欧”与“留欧”阵营大激辩 专家:政客炒作

2016-02-23 19:30:42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英国内阁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决定举行脱欧公投。然后,整整4个月后留还是不留,就成了笼罩在英国上空的哈姆雷特之问。

而英国首相卡梅伦这边,则是“后院起火”。其实此前没有举行常规的新闻发布会,在只发了一条短信之后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就向曾经的校友、同为保守党的卡梅伦公开叫板,举起了“脱欧派”的倒戈大旗,也领衔上演了当地时间22号,英国议会现场“脱欧”对阵“留欧”的阵营大激辩。

为挽留英国,欧盟在刚闭幕的峰会上许诺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可以被"特殊对待",但"脱欧派"并不买账。约翰逊议会上这样质问卡梅伦:可以请首相向大家解释一下,这份协议是如何向大家保证英国在立法方面主权的吗?

卡梅伦回答:因为这份协议明确了英国不会参与到欧洲日益紧密的联盟的进程中,对那些担心如果继续留在欧盟,会导致欧盟更多干涉英国事务的人,我想说,我们的议会是上了锁的。没有英国人民的公投允许,英国的权利就不可能转移到欧盟去。

一些“脱欧派”认为,支持退欧是为了给英国人争取更好的协议条件。但卡梅伦强调说,四个月后的公投结果就将决定英国的去留,一旦选择退出,就没有重来的可能。而欧盟执委会也表示,如果英国投票决定脱欧,执委会也并没有“B计划”,换言之,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用卡梅伦的话说,“我不想说这种离开是想要被挽留的想法有多么讽刺,听说过有人离婚的,但是没听说过离婚是为了重说一遍结婚誓言的。”

苏格兰首席大臣、苏格兰民族党(SNP)党魁斯特金表示说,一旦英国脱欧,苏格兰将进行独立公投,选择"脱英入欧",而英国国内有6名内阁大臣也竟然站在脱欧阵营。《星期日邮报》的民调显示,有48%受访者支持留欧,而脱欧派占33%,仍有19%表示很难抉择,未作决定。其实不管未来四个月英国人的投票态度如何变化,这件事都是一场政治的博弈。

说回那位有着一头不羁金发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他1964年出生在纽约,上过著名的伊顿公学,毕业于牛津大学。在从政之前他当过管理顾问、记者、主编,还主持过电视访谈节目。

2008年意外当选伦敦市长以来,不同于传统保守党政客的古板严肃,约翰逊以善于自我推销的“活宝”形象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约翰逊最有名的一张照片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为了庆祝英国拿到第一枚金牌,他跑到维多利亚公园玩高空滑索,但因为滑索故障,他被吊在半空中的画面。

约翰逊的宣战式表态也成为英国政坛的脱欧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观察,和当年苏格兰独立公投一样,现在的英国“脱欧”也是政客炒作的结果,玩的就是心跳。

王义桅分析,"疑欧派"里面再找一个核心的人物,英国国内"疑欧"情绪非常浓重,保守党内部进行了分裂,伦敦市市长约翰逊跳出来,扛了"脱欧"的大旗,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为下一任英国首相竞选服务。英国公投和当年苏格兰脱离英国公投一样,都是政客们炒作的结果,玩的是心跳,它不会成为现实。王义桅认为它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不满,就像美国出现了"特朗普现象"一样,媒体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影响。

随着执政保守党内的反对者增加,为了应对倒戈,唐宁街动用了很多大佬。比如壳牌、BAE系统公司、英国电信、力拓等英国近半百强企业领袖的支持,企业老板联名签署了一封信,他们在信中主张,留在一个经过改革的欧盟中,英国将“更强大、更安全、更有利”。

在技术层面上,关于脱欧还是不脱欧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议。支持脱欧派认为脱欧虽然不能享受欧盟成员国的关税优惠政策,但可以和欧盟重新商议,同是还能开发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其他市场。而脱欧之后,英国不用每周向欧盟缴纳3.5亿英镑的资金,这笔钱可以转而用在科研和扶持新兴产业上。

尽管如此,在国际观察看来,英国首相卡梅伦“离婚”的比喻实际也说明白了英国、欧盟“秤不离砣”的这种关系,英国的未来和欧洲密切相关,离开欧洲的英国很难在世界发挥影响力。这些英国人,特别是英国政客,显然比谁都清楚。那么这场离婚之闹,本质倒也清晰了:就是谈判筹码,倒逼改革。

王义桅指出,英国有所谓的三环外交。在今天的情况下,英国跟美国的特殊关系也不是那么特殊了,回到英联邦也显然很难找到往日的帝国的感觉。王义桅热认为英国从本质上是难以离开欧洲的。

欧洲这几年确实危机重重,尤其是德国的主导作用凸显,英国作为欧洲的第二大经济体,又不是欧元区的国家,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是有不满。王义桅观察,英国通过脱欧公投,实际上是挟欧盟的一些改革要尊重欧洲的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差异性,作为一种谈判的筹码。

王义桅认为,我们也不要在道义上批评英国的态度,脱欧公投某种程度上倒逼欧盟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欧洲更加理性的尊重各个民众的利益,尊重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可能还有效的推动了欧盟的改革。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