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媒体观察】泼盆冷水总好过血本无归

2016-02-05 09:15:01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崔砚冬

深圳楼市进入“博傻期” 急需一次降温

最近这热火朝天的事儿太多。深圳楼市疯涨,众人皆知,部分区域去年12月,一个月房价就翻了一倍。就连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最近出席人大会议时也承认“深圳房价确实涨的太快了,与其他城市不在一个步调上”。

深圳楼市“不退烧”,当地的媒体同样也是急在心里。《深圳商报》采访了几位政协委员,开出方子:发展租赁市场、加快保障房建设等等。

有这几招,高温下的深圳楼市就能退烧吗?我看难。要降温,恐怕首先得端上一盆冷水,来浇灭暗潮汹涌的心,因为危机的味道已经能够嗅到。

我这里有两个数据。深圳去年的住房贷款突破6000亿元。6000亿元意味着深圳的这一指标已经超过北京,成了典型的“高杠杆楼市”。另一个数据是25%,这是深圳楼市投资客的比例,而正常市场投资客的比例在10-15%之间。

一个巨大的泡沫摆在人们眼前,可为什么深圳楼市还要继续一路狂奔?

其实很好理解,回看深圳的楼市你会发现,与股市惊人的相似,讲故事的越来越多,信心开始爆棚。比如说北上广深的座次要重排了,深圳要吞并惠州成立直辖市等等。

《证券时报》说,每一次资产泡沫破灭前,对于泼冷水的人,拥抱泡沫的人都认为“这次不一样”,可历史却惊人的相似。

就拿收益率来说,目前深圳房屋租售比在2%-3%,靠租金回收投资根本不可能。这意味着,投资客看重的是房价上涨的增值收益。说白了,就是“博傻”,期待有一个新傻子从你手中把这个房子高价买走,和炒股如出一辙。但是,甩开刚需、甩开改善型需求,靠投资支撑的楼市,还能狂奔多远呢?向深圳楼市该泼盆冷水了,降下温来,总好过血本无归。

上市公司转型事大 不能盲目跟风

面临危机的还有众多制造业公司。有数据统计,从去年2月2号到今年2月2号,有超过180家的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战略或业务转型。

虽说“不转型是等死”,但转型事关重大,更不能盲目跟风。近一年来,互联网金融一直是上市公司追逐的重点之一。据统计,有5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P2P业务。比如著名的匹凸匹、做烟花出身的熊猫金控都是其中代表。

“跨界转型”这招用的人多,可并不是独步武林的高招,对于某些上市公司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个昏招,该泼盆冷水醒醒了。

就拿前面提到的熊猫金控来说,自去年9月1号发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至今,还没有员工购买。可见,员工对公司讲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故事并不买账。

《新京报》说,如果上市公司简简单单跨个界、转个型、改个名,就能改善业绩,那经营管理上市公司岂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经济日报》提醒,上市公司转型绝不是“转圈”,着眼于形成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当然,这其间需要一个过程,过热的转型得适时降降温,欲速则不达。贸然跨界转型,盲目跟风,最后也许只能事与愿违。

地方政府热衷改地名 路名之争谁说了算?

改名之风日盛。最近又在河南郑州出现了因为更改地名而造成的争议,甚至已经对簿公堂。

焦点是郑州郑东新区的祭城路。祭这个字其实是祭祀的祭字,因为祭城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地名,延续至今因此还叫做祭城路。

可在去年6月,“祭城路”被当地政府更名为“平安大道”,随后,有5位郑州市民将郑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改回原路名。近日,这起案件开庭受理。

为何要执意改名?当地政府给出的解释是“不利招商引资”。《南方都市报》的评论说,这显然荒谬透顶。一个有眼光的投资者,重视的是投资环境,以为地名不讨口彩,会影响发展,纯属迷信。

“改名热”不单单出现在河南,最著名的是张家界“南天一柱”更名为阿凡达的“哈利路亚山”。改名的背后其实是地方政府那种矛盾而暧昧的历史观。有时会热衷于高大上的新潮地名,有时又会上演名人故里争夺战。这种“矛盾”的做法,不过都是某种“实用主义”在作祟。

我的这第三盆冷水要浇到爱改名的地方政府头上。我们并不完全摒弃“实用主义”,而是在效益面前,要平衡情感和历史传统的兼顾。这就需要一个机制,一个地名到底要不要改,市民参与过程中,就会有答案,而不是在改了后才会“听到”争议,甚至是顶着争议也得改。最后改了名字,失了民心,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