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生态转型的铜川样本

2016-01-11 07:05:0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铜川1月11日消息(记者 黄立新 刘涛 温超)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陕西铜川曾因空气污染被称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去年它却提前54天完成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考核任务。15-01-11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

“这树上有一只,看见没?那个树上还有两只。”

眼下正是隆冬,在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林场,长嘴红脸的朱鹮静静地卧在树枝上,左顾右盼。林场监测员孙延召指着树上的朱鹮说,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但在铜川,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却不断扩大。

孙延召:“这地方环境很好,空气新鲜得很,天然氧吧!这两年来繁殖了16只,很好了!”

不过,您可能不知道,朱鹮如此钟爱的铜川早年以煤炭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铜川市环保局煤炭污染治理办公室主任赵亮说,有句顺口溜,“走路眯着眼,上街打着伞,吃饭捂着碗”,曾经是铜川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赵亮:“当时铜川主要是煤尘占的(污染比例)比较高,运煤车辆直接从主市区穿城而过,冬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明显超标得比较厉害。”

环境污染的倒逼,让铜川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从煤炭领域开刀。铜川市煤炭工业局总工程师康尧算了算,这些年,铜川的煤矿数量减少了近九成,煤炭年产量却增加到了2800多万吨。

康尧:“在全市的转型过程中,还要依托依靠煤炭传统产业的优势,全市所有煤矿都实行了机械化开采,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大量发展清洁能源,这是煤炭工业产量大幅提升的原因。”

铜川一边啃下煤炭这块硬骨头,一边在找寻其他合适的接续产业和思路,循环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在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师润峰指着沙盘上的园区微缩模型说:“把煤矿的原煤开采出来以后,精煤作为商品卖掉,煤矸石运到电厂发电,用电炼铝,铝进行深加工。在发电的过程中,粉煤灰、煤渣用到水泥企业去,作为水泥的添加剂,这样就形成了‘吃干榨净’。”

搞旅游、种中药、推养生……一个个绿色产业在铜川的转型发展中份量越来越重。 “敬畏自然、和谐发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显现,“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的名号也被常常刷爆朋友圈的“铜川蓝”取代。

长期研究生态经济的陕西省社科院经济学者周斌认为,铜川的转型具有示范效应,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环境友好的阶段,是绿色经济的应有之义。

周斌:“高耗能、高排放的原材料产业目前已经饱和,转型发展必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共性选择,只有提高‘环境自省’‘生态自觉’意识,通过产业多元化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优二产,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才能像铜川一样闯出一条新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 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