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东盟十国签署《吉隆坡宣言》 东盟共同体即将成立

2015-11-23 12:38:21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1月23日消息(记者冯悦 邢斯嘉)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密集的“峰会之旅”。除了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外,他还与印度总理莫迪、老挝总理通邢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举行了双边会见。

今天是李克强总理对马来西亚访问的最后一天,上午李克强总理将会在下塌的饭店会见马来西亚经济工商界代表,并且出席中马经贸合作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下午他将前往总理府出席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为他举行的欢迎仪式,并与纳吉布总理举行会谈,在会谈后,两人还将共同见证有关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随后两国领导人将会共同会见记者,在记者会上,双方领导人会分别致词介绍会谈成果,在结束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今天晚上李克强总理和夫人程虹将会乘专机启程回国。

东盟峰会昨天落下帷幕,就在闭幕前,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吉隆坡宣言》,并宣布在今年底正式建成“东盟共同体”,马来西亚总理 纳吉布 在签署仪式上则表示:整合后的联盟,GDP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是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经济力量。“东盟共同体”内有超过6.3亿的居民,10个成员国对这个共同体都寄予哪些希望?

东盟成立于1967年,成员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10个国家,从东盟到东盟共同体历经48年,《吉隆坡宣言》中提到,这将是以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为基础的共同体,一旦成立这个共同体将涵盖6.4亿人口,经济总产出为2.6万亿美元,从体量上将相当于世界的第七大经济体。东盟轮执国主席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东盟峰会闭幕致辞中说,东盟共同体宣告建成将是本地区历史性的转折点,日本媒体关注到,在经济方面,东盟共同体到2018年将取消东盟区域内全部关税,通过简化通关手续、部分劳动力流动、自由化等提高东盟作为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的魅力,同时还将在政治领域强化整合、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而美联社认为,由于开放农业、钢铁、汽车生产和其他保护产业等政治敏感领域尚未达成协议,东盟共同体正式成为法律实体后要完全发挥功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纳吉布也表示,全面实现一体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东盟共同体的成立也可以理解为第一个亚洲版“共同体”的诞生,届时10个东盟国家将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也将形成一个组织性话筒,对外发声。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亚问题专家许利平观察,东盟十国的差异性、多元化和相对脆弱是共同体的“软肋”,也基于此,未来它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许利平分析,对东盟本身来说,成立共同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整个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盟为什么起着“驾驶员”角色,就在于它的弱小。这个地区有中日韩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大家希望找一个弱者来扮演东亚一体化的主要角色,这也是整个东亚地区特色性的东西。许利平预测,在未来十年,东盟共同体的建设会面临各个国家经济的民族主义、政治或意识形态的一些冲突对立,这些会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之所以有今天的东盟,关键是东盟有包容性,尊重各自的差异。未来东盟共同体顺利推进的关键,是坚持协商一致的东盟方式。

国情和国力都各不相同的东盟十国能否玩转复杂的共同命题系统呢?正如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在这次东盟峰会中指出的,东盟的团结至关重要,如果不团结,可能东盟永远成为大国在此角逐的场所,这话事实上这也从侧面道出了东盟共同体在未来各方、各领域的平衡作用。

与此同时,亚洲的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美国主导的TPP阶段性敲定以及这个周日(11月22日)刚刚正式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CAFTA,在一定程度上,演绎着某种相互制衡。许利平指出,未来东盟共同体的建成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继续遵循大国平衡外交的政策。许利平认为,到2025年能否真正建立共同体,取决于东盟十国未来的磨合程度,还有区域外比如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建设的进度。如果中日韩在自贸区的进程继续推进,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东盟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协定,意味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规模有望在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达到1500亿美元。未来十年是东盟共同体发展的10年,对于中国来说,“钻石十年”的积极影响是否会面临东盟共同作用力量的挑战呢?许利平分析,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TPP会否有更多的东盟成员加入,分散中国在这个地方的贸易机会?比如印尼、菲律宾、泰国,都公开表示意愿准备加入TPP谈判,这个背景下,中国还是有一些应对之策的,比如可以强化和这些东盟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可以对冲。第二是东盟共同体成立以后,东盟可能以后更多是用一个声音、一种身份来表达观点,是否会对中国带来一定的压力或挑战?还是要更深的加深和东盟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