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移动迷宫》国内票房下滑 欧美市场受热捧国内惨淡

2015-11-08 18:44:19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从4号开始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青春片《移动迷宫2》,在上映当天,就获得了接近3成的院线排片。这是一个系列电影,改编自现在欧美青少年中最火的小说,去年上映的系列第一部是《移动迷宫1》,在全球赢得了超过3.4亿美元的票房,成为继《哈利·波特》、《饥饿游戏》之后又一部火爆院线的青春题材系列影片。

然而,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都能捞钱的中国市场,《移动迷宫》的表现却是出人意料的低迷。今天,上映第五天还是个周末,这部电影票房已经止步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票房总量也刚刚超过1亿元。其实受挫的不仅是《移动迷宫》,类似主打青春冒险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在中国表现一直很低迷。造成中外同题材影片口碑票房的巨大差异,原因是什么?

2009年,美国作家詹姆斯·达什纳写了一本名为《移动迷宫》的小说。这个反乌托邦科幻故事迅速蹿红,在40多个国家发行,销量超过1000万册。去年,福克斯电影公司投拍的《移动迷宫》电影,在全球赢得超过3.4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哈利·波特》、《暮光之城》和《饥饿游戏》之后,又一个高热度青春冒险系列。系列影片讲述几个少年被困在一个由巨石组成的迷宫中,同时受到一群怪兽威胁。每天早晨迷宫大门打开,晚上关闭,主角托马斯需要带领大家在各种关卡中胜出,逃出迷宫。而最近上映的第二集,更是一部2小时运动十万步的电影。看到少年们贯穿始终的又跑又跳,有观众认为影片应该直接更名为“奔跑吧兄弟”。不过,影片主演迪伦·奥布莱恩解释说,《移动迷宫》其实是一个隐喻,片中少年们对自己身份和迷宫真相的探寻,折射的正是年轻人对于所处世界的疑问:“这次我们不仅是在跑步,还在沙丘上长途跋涉……其实他们是孩子,他们不是超级英雄。而这也正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作为这部影片为数不多的成年人角色,艾斯帕西多也为影片正名,这不止是一部“奔跑中”的电影:“我认为《移动迷宫》系列,在人性与动作戏的表现上,呈现很棒的平衡。这也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地方。”

福克斯投拍《移动迷宫》的决定并没有错,继《移动迷宫1》狂揽3.4亿美元后,最近上映的第二部,全球票房早早突破1亿美元,超过7成的贡献都来自海外。面对今年前三季度已超330亿的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福克斯自然寄希望于《移动迷宫2》在中国的表现,然而,这一次,他却错了。《移动迷宫2》11月4号在中国上映当天,院线就很给面子的开出了3 成排片率。然而,上映第5天还是周末,票房就已经出现下滑的趋势,总量也刚刚过亿,简直与其他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市场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待遇。从影院走出来的观众,更是不依不饶。《移动迷宫2》的剧情从机器怪围堵,变成了僵尸狂追,除了跑戏还增加了滑索、平衡木等逃生技能。网友慕容天涯说,“全片流水账,与迷宫没半点关系。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也实现了从饥饿游戏向生化危机的转变。”Vivian更是感叹,“看完电影才发觉,健身真的太重要了!跑过丧尸才能跑赢人生!”

其实福克斯不必伤心,不单是《移动迷宫》在中国遇冷,全球范围爆红的《饥饿游戏》系列,中国观众也不是很买账,《饥饿游戏3》豆瓣只吝啬的给了5.8分。这背后暗含了哪些审美差异呢?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解释说,好莱坞青春冒险题材,原本就只针对青年受众。而其中的精神内涵,在跨文化传播理解时,往往被削弱的最厉害。中国当下对西方电影接受的一个态度,其实是以视听奇观为主要诉求,情感、情怀的契合度并不高。而且像饥饿游戏、移动迷宫,青春科幻片,是一种文化折扣比较大的电影,跨文化传播未必能受别国欢迎。就跟喜剧差不多,它对特定文化土壤要求比较高,才能感同身受。年轻一代接受了很多外国文化的影响,但也不是全盘接受,往往是经过本土化的改写,比如今年的《九层妖塔》,像《夏洛特烦恼》。

的确各国人民对影片审美迥异。最近的大数据分析,日本最爱二次元;韩国故事为王;印度人民最爱神片;意大利关注的是俗人苏事儿……而中国人民,看电影就图个“乐呵”。截止目前,国产电影票房前五清一色都是喜剧题材,这五部喜剧累计票房74亿元,比2009年全年还多12亿。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没什么比喜剧更好卖。在工业水准短期内无法追赶好莱坞的情况下,喜剧就成了中国电影人对抗进口大片最有力的武器。索亚斌说,就跟观众从早几年,看电影就是看奇观一样,现在到了看趣味的阶段,会以喜剧解压效果为主,这应该是中国电影更多元更丰富形态发展的一个过度的阶段。大概可以类比成30年前,香港80年代电影黄金时期,基本上也是所有电影无论是什么题材,都要搭配喜剧元素。大众文化被激活以后,电影的创作产品市场都极大丰富之后,观众短时间之内就是直观的娱乐和满足。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