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清华科研团队取得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突破

2015-08-24 11:23:37 来源:人民网

评论

本报北京8月23日讯(记者 万玉凤)今天,清华大学正式对外发布由施一公教授带领的“85后”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并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核酸)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据悉,这一科研成果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

除了这项成果本身的重大意义外,最让施一公兴奋的,是自己的学生、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闫创业博士,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婧、万蕊雪的成长。

据介绍,在这个科研团队中,年龄最大的闫创业今年30岁,而杭婧和万蕊雪只有26岁和25岁。正是这3位“85后”的年轻人,在施一公这位“65后”老师的带领下,实现了生命科学基础原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发布会上,施一公在介绍研究团队时谦虚地表示:“3位学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主要的作用就是领导团队讨论问题。”他调侃自己是“打酱油的”。“这3个人的团队,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并在自己专长的领域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正因为他们都在科研上训练有素,才使我们的团队能领先做出了这一成果。”施一公说。

“沉得住气”是施一公对自己学生的评价,也是他认为自己的团队能取得各种成果的重要原因,“这些年轻的学生们都干得很苦,但是这中间有很长时间,他们什么成果都没有,我知道他们的压力都非常大”。

的确,杭婧就用“黑夜中的摸索”来形容那段日子。到了课题攻坚阶段,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16小时。即便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也没有人敢松懈。“总之,就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自己都要‘不抛弃、不放弃’!”杭婧说。如今,他们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自1993年RNA剪接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步履维艰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奥秘,虽然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但全球的科学家还没有得到一个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

因发现RNA剪接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菲利普·夏普表示,施一公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里展示的剪接体及其反应活性中心的结构非常振奋人心,这是RNA剪接领域的突破。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丁绍·帕特尔表示,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影响并鼓励下一代青年人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勇往直前攻克最具挑战性以及最具影响力的生命科学难题。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施一公表示,目前他们完成的是几个主要剪接体的共同部分,下一步希望能够看清楚它们之间的不同部分。这一支年轻的团队,还将继续向着这一充满挑战的课题不懈攀登。

原标题:清华科研团队取得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