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开卖 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2018-06-14 12:26:0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随着话题升温,相关部署正按照既定线路一一落地。其中,12家获批保险企业开展税延型养老保险业务,并于日前开卖,C919飞机首飞机长蔡俊在上海成为首张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保单拥有者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各界高度关注。

自今年4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明确将从今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为期一年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税延型养老保险的相关工作即稳步快速展开。

今年5月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根据《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有12家保险公司符合所列经营要求: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养老、新华人寿、太平养老、太平人寿、泰康养老、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中信保诚、中意人寿、英大人寿。这意味着,税延型养老保险获批开展业务公司名单的正式出炉。

时隔一周有余,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便实现了销售。其背后折射出了国家层面加速推进试验型养老保险制度落地,充实完善我国养老市场“三大支柱”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共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属政府主导,税前列支;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为企业及职工自愿建立,但仅对企业缴纳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税前列支,个人缴纳部分无税收优惠;第三支柱即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自我国拉开公共退休金制度全面改革序幕以来,在养老保障体系“三大支柱”中,一直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充当主力军,而备受关注的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占比几乎接近于零。这与发达国家通行的养老保障体系三大支柱占比中,政府承担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远低于第二、第三支柱占比的格局显然有着较大差别。

业内人士认为,如此比例格局带来的结果自然是政府担负的社会养老压力与日俱增,且越来越难以应对老龄社会背景下井喷的养老需求。

此外,从当前我国老龄化发展进程预计,随着退休人口增多,其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负担也会加重。而税延型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正是我国保险事业寻求与国际接轨且与国际潮流相一致的积极表现,对未来缓解现有养老保障体系压力将发挥很大作用。

毕竟,正如有观点提出,应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养老格局,积极提升早已处于明显短板的第三支柱占比,有助于三大支柱共同发挥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形成“三条腿走路”的发展格局,如此才能真正确保老有所依。

税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允许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按一定标准税前扣除,至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此前,银保监会、财政部、人社部、国税总局联合发布《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开发指引》。该文件显示,目前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包括收益确定型、收益保底型、收益浮动型三类、四款产品。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偏好、年龄等情况选择购买一种或者多种产品。投保者在账户积累期,可以在同一保险公司的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投保,也可以转到其他保险公司的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

目前,税延型养老保险仍在试点期,仅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三地可以购买,在售产品来自6家公司,共有19款。业内人士测算,税延型养老保险对普通工薪阶层有明显的减税效应。以一款税延计算器演算为例:上海地区的30岁男性,如果月薪2万元,从现在起开始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选择领取15年养老金,直至60岁退休,每个月可以领取4627元,合计节税近1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