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把小型水利工程的大用场“管出来”

2015-11-17 11:00:02 来源:重庆日报

全市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

把小型水利工程的大用场“管出来”

大足区陈家沟水库大坝外坡绿化

开县南岸水库

璧山区凉水水库

永川区勤俭水库

合川区瓦窑水库

垫江县沙冲沟水库

核心提示

小型水利工程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去年4月,市水利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解决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市水利局局长王爱祖表示,全面深化水利建管各项改革,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政策红利,让百姓受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一年多过去,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推进情况如何?试点区县取得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下一步的工作将如何推进?为此,我们走进多个区县,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现状进行探访。

1、从“以包代管”到专人专管

从今年1月开始,开县大德镇仁和村村民李井有有了一个新的职务——堕基石水库管理员。每天,这位67岁的老人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对水库的重点区域巡查一至两次,风雨无阻。

除了对安全和卫生问题的例巡,李井有还担负着为下游农田灌溉放水的职责。他依据村民出示的“水票”,为他们安排等量的灌溉用水。

库容52万立方米的堕基石水库是一座小二型水库,担负着为周边两个镇4000余人口和2000余亩农田提供人饮和灌溉用水的任务。

在大德镇,包括堕基石水库在内的小二型水库共有12座,每座水库都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实现了专人专管,这些水库的运行变得有序起来。

今日的井然,与昔日的混乱形成鲜明反差。开县的水库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多年来,这些水库因产权不明、资金缺位,导致管理严重缺失。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这些水库开始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承包给个人发展渔业养殖,承包者成为水库实际管理者。

尽管“以包代管”的确为水库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人力与财力,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此举弊端渐显。一方面,肥水养鱼严重破坏水质,影响人畜饮水;另一方面,水库承包人大都不愿为灌溉放水,与附近居民矛盾重重。

“那几年每年因为用水纠纷,都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一座水库每年的用水纠纷,干部都要调解两三次。”大德镇副镇长夏青松回忆。

去年,开县成为我市两家国家级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县之一。全县先后对小型水库、中小河流堤防、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设施设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水电站进行了全面摸底造册,22035处工程产权由此明晰。

在明晰产权、确权颁证和落实管理主体的基础上,开县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签订管护责任书,将155座小二型水库归为国有资产,按“一库一人”原则进行管理,其管护经费和人员工资由县财政按照每年每座8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同时,将全县小一型水库全部划归县水务局管理,组建水库管理中心和19个小一型水库管理所,并落实了人员编制和财政拨款。

为解决所有水库的承包行为,开县向承包人支付补偿超千万元。此后,开县所有水库和具有人饮供水功能的小型水利工程不再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出让经营权。

在开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全面展开的同时,璧山的相关改革也开始向纵深推进,以产权明晰、主体落实、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四个到位”助力改革推进。

通过改革,璧山明晰工程产权3564处,其中国有73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3491处。这些工程全部建立健全了有效的管护制度,制定了保障管护经费落实的相关政策文件,资金补助总额达912.8万元。

2、紧扣“四化”提升管理水平

作为我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开县、璧山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方面的探索已在去年底顺利结束。涪陵、梁平、云阳、武隆4个市级试点城市的探索已进入尾声。

如果把小二型水库视作开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主阵地”,那么小一型水库则成为涪陵推进此项改革的“主战场”。

事实上,涪陵早在2009年便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制度化、安全管理标准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经济管理目标化“四化”成为涪陵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中收获的重要经验。

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解决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逐步建立完善符合市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包括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奖惩分明、科学考核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

不难看出,涪陵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中收获的重要经验与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目标在很多方向上已趋于一致。正是依托这一经验,涪陵小一型水库管理水平逐年提升。

金钗堰水库位于涪陵区清溪镇建设村,目前总库容548万立方米,是涪陵区22座小一型水库之一,承担着清溪镇、南沱镇11个村3万余人和5000多亩农田的保水重任。2009年,随着附近场镇人口的增长和下游清溪工业园区的发展,该水库又开始承担人饮功能。

尽管金钗堰水库在建成之初便有了一个所谓的“水库管理站”,但事实上这个以当年水库开发被征地农民为主,一度拥有20多位“工作人员”的单位运转效率极为低下。

“经费主要来自少量的水费和养殖承包费,每人每月只有三四百元工资。”现任金钗堰水库管理站站长姜光华回忆。由于肥水养鱼和周边场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金钗堰水库的水质长期为人所诟病。

推行管理改革之后,金钗堰水库按照“四化”标准,组建了新的水库管理站。通过考试,5名工作人员被择优录用。“我们也不再依靠外包养鱼和收水费过日子,工资全额由财政保障,每个月的收入涨到了2000元左右,保险也买齐了,大家工作态度端正了,积极性也高了。”姜光华说。

在解决了人的问题后,金钗堰水库的硬件环境也按照“四化”相关要求进行了提档升级。肥水养鱼被取缔;周边的污水被统一接入市政排污管网;水库四周用围栏进行了全封闭,防止有人向水库中随意倾倒垃圾;水面上建起了800平方方米的生态浮床,水质得到不断净化;管理人员定班巡逻,加之监控探头实时监控,充分保障了大坝和水源的绝对安全。

3、明晰产权力促三权分离

今年4月,《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一周年。当月,市水利局组织有改革任务的37个区县分片区召开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会上,开县、璧山、涪陵、梁平、云阳、武隆6个改革试点区县进行了经验交流,其余区县则深入分析了当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区县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时,既充分把握改革的关键任务,又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许多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为我市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市水利工程管理总站站长孔德树说。

明晰产权是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任务。普遍的情况是,各区县水利部门与国土等部门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加快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将工程产权、水权、土地使用权“三权”进行剥离,让工程产权作为“财产权”明晰所有者主体;作为工程效益主体的水资源,通过有偿使用或“协商”获得水权;工程所依附的集体土地,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承包经营、流转使用来解决。

同时,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统筹开展农村集体水利资产量化确权工作,采取由村(社区)填报申请、街镇乡复查、区县水利部门现场核查、区县政府颁发产权证的方式,进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完成资产登记,并将国家投资补助建设的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让其抵押融资或流转交易后量化确股,直接发挥水利行业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来自市水利局的消息显示,截至8月底,全市37个涉改区县中,有26个已制定了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全市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共计13.44万处,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11.9万处,其中2878座小型水库已全部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1728座小型水库已取得国土部门颁发的土地权属证书。

4、上下联动大力推进改革

除了在明晰产权方面的统一行动,各区县还抓住开展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7.4万口山坪塘整治等工作开展的有利时机,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确定相关工程的管护主体和责任、签订管护协议书。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小型水库、中小河流及堤防、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库容5万立方米以上的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安全责任人及具体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为指导改革有序推进,市水利局今年制定了《水库运行管理指南》、《水库监测资料整编规范》,印发了《小型水库巡查记录》、《小型水库观测记录》,建立了小型水库汛期抽查、暗访工作制度。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具有公益性,加大各级财政补助力度,带动社会多元化投入,是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的重要手段。今年市级财政专项预算1.5亿元,统筹用于补助各区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补助经费比去年增长74%。

中央、市级补助政策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地调动了各区县的积极性。各区县紧抓此次改革机遇,积极完善管理机构,不断探索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

如万州、北碚、开县相继成立小型水库管理中心(站),将辖区内小型水库统一收归县级管理;

巴南、大足设立片区水管站统一负责国有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其他小型水利工程的监督指导;

云阳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485个村级管水员,实现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全覆盖;

梁平成立14个供水公司,落实供水管理人员53人,对乡镇级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一健全、二规范、三保障”的企业化规范管理,并对灌溉工程探索建立了“水道班”管护模式,由工程产权人将工程委托给用水户协会管理,用水户协会建立协会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了管护人员,签订了管护责任书。

文/彭光灿 张亚飞

图/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