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名校 > 正文

中国海洋大学隆重举行庆祝建校90周年大会
2014-10-27 14:47:38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人民网青岛10月25日电 (宋学春 胡双双)今天,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隆重举行庆祝建校90周年大会,共同见证中国海洋大学90年的光荣历史。

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介绍,90年前,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立于鱼山校区。在汇泉湾畔、八关山下这座美丽的校园中,先辈们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开青岛高等教育之先河,也自此开启了一所大学与国家民族同呼吸、与国家海洋事业共命运的光辉历程。学校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几个时期,至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成立时止,辛勤耕耘35年,成就斐然。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人文和科学名家云集,教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繁荣,形成了学校早期办学历史上的两个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从倡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到开办中国第一个水产系,设立海洋研究所、开办海洋系,学校“文史见长,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办学特色初成,学术声誉日隆。

他回忆说,55年前,还是在美丽的鱼山校区,山东海洋学院成立,翌年即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自此开始了特色鲜明、稳定发展的阶段。此后,学校再经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两个时期,至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四十多年艰苦奋斗,在建院之初的海洋水文气象系、水产系、海洋物理系、海洋化学系、海洋生物系5个学系的基础上,壮大海洋和水产学科,增设地质、信息、工程、环境、食品和人文社会学科,开拓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办学实力迅速增强,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基本形成。期间,学校建成了浮山校区,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学在海大”的美誉。世纪之交,在全国高校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学校从自身特点和国家需要出发,确立了“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在全国率先举起了“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赢得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宝贵支持,先后于1994年和2001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序列,拉开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序幕。

他说,12年前,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事业发展步入了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紧扣国家重大需求这一主线,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积极推进“人才强校”、“国际化”和“文化引领”三大战略,坚持“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横向拓展,纵向提升,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取得骄人的成绩。通过大力实施“筑峰”、“繁荣”、“绿卡”和“英才”等系列人才工程,学校人才队伍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依托“985工程”重点建设,积极探索“方向-平台-项目-人才”四位一体、互动发展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学术创新的活力快速增强;提出了“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了以“有限条件下的自主选课制”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教学运行新体系,为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学校大力推进和全球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合作培养人才、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已呈现全方位、实质性合作的新局面。学校于十几年前即联合青岛四家涉海科研机构,牵头筹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进行了协同创新模式的不断探索;聘请著名作家、国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为学校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倡设驻校作家制度和名家课程体系,高起点快速发展人文学科;聘请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先生为学校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开拓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等等。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推动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发展。

于志刚说,最近十几年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11项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0项。经过连续三期的“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水平大幅提升,海洋、水产学科始终位居全国第一,一批人文社会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先后建成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已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在海洋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跃升到世界第14位。期间,我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建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崂山校区,为学校长远发展构筑了更加坚实的载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使学校始终站在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最前列,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学校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建校90年来、特别是山东海洋学院成立以来,学校始终以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为己任。文氏普遍风浪谱、超浅海风暴潮理论等一批理论成果实现业务化,推动了我国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长足发展;研制出我国第一例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推动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统一国家海平面高程基准,在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调查中担当主力军;引领藻、贝、虾、鱼、参等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中国海大人通过这些科技成果的奉献,服务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壮大。赫崇本先生和其他二十多位专家联名上书国家科委并党中央、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促成了国家海洋局的诞生,使得我国海洋事业从此有了专门统筹管理的政府部门;提出国家海洋管理体制和海洋权益问题的建议,提出建设“透明海洋”、“蓝色粮仓”,中国海大人通过这些建言献策,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蓝图的擘画。这些亮闪闪的足迹闪耀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史册上,体现了中国海大人谋海济国的特殊贡献。

他说,大学培育英才,英才光耀大学。建校90年来、特别是山东海洋学院成立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以培养国家海洋事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培育了10多万优秀人才。美丽的海大园中走出了共和国元帅罗荣桓,走出了12 位海洋、水产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两位国家海洋局局长;走出了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走出了2008年奥运会射箭冠军张娟娟和“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守卫祖国南海岛礁的李文波。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的发射场,在蛟龙号探海、南北极科考的浩瀚海域,在海洋预报、海水养殖的第一线,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到处都有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他们辛勤耕耘、励精图治,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声誉。

90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与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办学道路,谱写了一曲奋斗不懈、发展壮大的蓝色华章。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现代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学保护海洋的一个历史缩影。

90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海大精神的高度凝练。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海大人矢志不渝地耕耘海洋,服务国家,为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于志刚说,纵观中国历史,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强国之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临近和真切。作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海洋大学,大家唯有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才能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要推动学校持续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弘扬大学精神,践行大学之道。要营造更加优良的校风学风,培育古今贯通、中西融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气象。要着力建设一所有德性、守契约的大学,一所自由开放、和谐向上的大学,以此推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以此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凝聚改革发展的动力,推动学校向着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阔步前进。

——要推动学校持续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扎扎实实,不浮不躁;必须始终按照“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谋划学科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办学道路不动摇,把学校的发展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融入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的伟大事业中,在服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实现大学的价值。

已经93岁高龄的老校长文圣常院士日前为学校90华诞赋诗一首:鱼浮崂山学脉延,师严生勤奋致远。九十年阔搏击勇,更爱海深洋无边。这首饱含深情的诗赋,道出了中国海大人无比深厚的海洋情怀,抒发了中国海大人跨越发展的豪迈之情。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90

上一篇:大学开小班推广不易思路需“转轨”硬件要改善
下一篇:为保研出国大学生花钱发论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