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专家解读外交部记者会:体现大国开放、自信的外交姿态

2016-03-08 13:45:11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两会今日聚焦,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以及南海、朝鲜等热点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这场记者会堪称中国高层就中国外交政策阐述中国外交思路,并与媒体面对面答疑解惑的一场重头戏。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记者会上,王毅外长直面问题,不回避,让各路记者直呼过瘾。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今天中国发出了怎样的外交声音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先生分析称,今年最大的特点不是哪一个中国具体政策的问题,而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姿态比以前更开放。今天的记者会在世界各国外长记者会中,是最少外交语言、最多实质性信息量、政策性又强、阐述很深刻的记者会,反映出中国外交更加自信、更加开放,也更加适应和服务于中国国民和社会共同体。

世界秩序处在转换时期,现在的国际秩序是1945年二战胜利以后建立的,延续70来年,越来越难以为继。但新秩序还远未形成,因此处在新旧秩序的转换时期。在转换时期,各国有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说各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要重新洗牌,自然导致各国摩擦、矛盾增多。站在中国的角度看,王毅外长回答的所有问题发出了一个最明确信号,就是中国致力于维护和完善现有国际秩序,而不是像美国或其他一些国家猜测的那样,中国想另搞一套。

世界这么乱,问题这么多,中国怎么办?王毅外长给出了很清楚的回答,就是世界处在新旧秩序转换中,中国不是要颠覆这个秩序,中国是要维护和完善这个秩序,让它实现平稳过渡。在过渡中,中国将做出越来越多的中国贡献,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

南海问题无疑成为最大的热点之一。大家都关注南海存在的一些分歧,比如有外国记者问,中国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包括外国记者访问自己在南海的岛礁,给大家带来一种“好像中国要隐藏什么”的印象,或者中国对于自己主张不够自信。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会允许外国人,包括外国记者去访问南海的岛礁?

杨希雨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王毅外长顺着这个问题给出世界一个透明信号,中国在有关基础设施完成后,会持开放态度,让国民、记者包括外国记者来访问岛礁。王毅外长这次回答很有信心,从接待能力、访问者的舒适度等方面来考虑。王毅外长回答称,谁是主人,谁是过客,历史将会证明。这也透露出,今后工程完成后,会让外国记者访问,这本身出自一种主人的自信,当然也展现了主人的好客之道。

对此,外交部长王毅重申了我国在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王毅指出,中国在自己岛礁上建设防御设施,是国际法赋予的自保权和自卫权,中国不是在南沙最早部署武器的国家,也不是部署武器最多的国家,更不是军事活动最频繁的国家。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军事化,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有更适合的国家可以戴。等到将来设施建设完成,具备条件后,当然会考虑并邀请各方记者,包括外国记者到岛礁上参观、采访。中国为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各种积极的努力。中国专门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陆续开展了40多个合作的项目,还在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也就是COC的磋商,推动商谈进入到重要和复杂问题的新阶段。

朝核问题同样备受关注。比如,中国同意的对朝制裁决议被评价为联合国史上最严厉的制裁。但问题是怎样去执行?此外中国对朝鲜的态度如何拿捏?王外长表示,中方认为2270号决议需要全面完整地加以执行。制裁是必要手段,维稳是当务之急,谈判是根本之道,中国和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休憩与共,中朝关系是有着深厚友好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中国既讲情谊也重原则,我们珍视同朝鲜的传统友好,朝鲜要谋发展,求安全。我们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同时,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立场毫不含糊。对朝方推进核岛计划,我们不会迁就。

“中国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立场毫不含糊,对朝方推进核、导计划,我们不会迁就。”这样的表述似乎此前不多见,怎么理解其中的含义?朝鲜政府发言人4日发表了《将对制裁决议坚决奉陪到底》的声明。中国主张的六方会谈方式面对当下朝鲜的态度,是不是意味着高难度系数的执行前景呢?

杨先生分析称,安理会决议执行起来是前所未有的难。一方面,朝鲜要做前所未有的严厉反击。这种反击本身对联合国安理会恢复谈判构成严峻挑战。在如何执行安理会决议问题上,国际社会应该注意两点,形成两点共识,一是决议本身应该是全面的。制裁不是目的,恢复六方会谈才是目标。二是恢复谈判。国际社会应该达成共识,在当前紧张复杂的局势下,对立双方如果示强斗狠的话,落实决议、恢复对话就更难。当务之急是把局势稳定下来,双方采取降温措施。六方会谈是中国倡议的,但不是服务中国利益的,六方会谈首先是服务南北双方主要当事方的利益。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半岛局势稳定,各方终究会回到谈判桌上来。会谈是唯一出路,王毅外长专门解释称,进行无核化谈判和临时停战机制转换成和平体制谈判,两轨并举。这样的思路为局势降温后,有关各方重回谈判桌提出了具体的可行路径。

关于中美关系,近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不断加剧,今年又恰恰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可以说未来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您如何解读未来中美关系的前景?

杨希雨表示,中美现在战略对抗确实在增加。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的摩擦,表面看是技术摩擦,其实博弈的背后是战略较量。中国和美国在南海进行的是一个不对称的较量,中国是维权,美国是进行战略布局。所以是一个目的不同、手段不同、出发点不同的不对称较量,反映出中美之间一个不对称的判断。中国对美国的判断是搅局南海,遏制中国发展。美国认为,如果在南海堵不住中国,中国未来就要取代美国,称霸太平洋。

针对这个问题,王毅外长用了很外交的语言,他表示中国不是美国,中国也不会成为美国。奥巴马总统今年国情咨文讲,美国领导地位还要再领导100年,他们想领导100年,但心里想的是,用不了一百年,用不了十几年,中国就要取代领导地位,这这可不行。说到底,中美矛盾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恐惧、战略猜疑。中美之间的摩擦,实际上是新兴大国和老牌大国之间的典型关系。

王毅外长说,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确定性是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着美国政府换届的考验。根据以往经验,每当美国竞选时,总要拿中国来炒作、拉票。过去几十年的规律是,不管谁当总统,也不能管他在竞选中说了怎样的狠话,一旦坐到总统位置上,要为美国国家利益负责时,就必须要妥善处理中美关系。所以,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现在几十年,总统走马灯换来换去,但不管是哪个党的总统,不管是强硬派还是温和派,基本上保持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稳定,这给构建中美新兴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利基础。摩擦其实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都是完全可以处理和管理的事情,甚至可以把摩擦点变成合作点。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