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媒体观察】再说医改、楼市痛点

2016-02-22 08:55:44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汪威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条有关药价高的新闻火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在第二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上致词时说,药价虚高的问题到了让人咋舌的地步。

春节前后这一段时间,有关医药的新闻不少。春节前有一个东北女孩在北京广安门医院怒斥号贩子,引发强烈关注。春节后,有媒体报道,北京部分医院的号贩子又“开工”了。

其实,无论是药品价格高得治不起病,还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紧缺、医生服务“不值钱”等等,这些顽疾都在于医改的步履维艰。

为什么会步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改千头万绪,比如,挂号难,看病难,既有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原因,也和资源分配不均衡有关。而对于看病贵来说,则涉及药企、患者、医生、医院等方方面面,更涉及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如何权衡,以及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完善问题。

1996年以来,价格主管部门通过定价权把控药价走向,32次降价之后,药价还是居高不下。医药行业走不出的“怪圈”是,哪种药贵哪种药就会销路好。原因就是药品价格高,药企的利润大,自然会想办法保持高药价。

正像《人民日报》评论的,政府部门的价格管制,有的时候不仅没有降低实际药价,反倒扭曲了供求关系,造成一些常用低价药的消失。

那么,不要管制,将药品定价放开,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呢?去年6月1号起,国家发改委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然而好经却容易被个别企业念歪,有的企业称旗下低价药供应不足,市场行为“正当涨价”;有些企业甚至“抱团”垄断提价。

就在几天前,节后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两个议题都与医药相关:李克强总理提出,当前医改最重要的是价格改革。

价格问题是沉疴旧疾,必须坚决改革!这正是医改的痛点。如何医治这个病痛,我们期待接下来的动作。

要找准痛点的还有房地产去库存。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今年1月以来,住建部派出由副部长级官员带队的调研组,专程对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研。调研的核心,就是“引导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入镇,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去年11月中央提出房地产去库存以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都在想方设法。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显而易见,农民工市民化和农民进城购房,已经被列为去库存的重要路径了,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库存。于是,近二三个月很多省级与市级政府,响应中央号召,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对农民购房进行补贴。

应该说一系列政策扶持,减免税费优惠,对提高农民进城买房的积极性、促进城镇化建设、缓解房地产困境等,都具有正面效应,值得点赞。

其实,我也问过不少农民工,对他们来说,能在城里买套房,是奋斗的梦想。那么,一头是楼市“恨嫁”,一头是农民工“愿娶”,如此“良缘”岂不是水到渠成吗?事实并非如此,痛点还不够准。《千龙网》的文章就指出,从“想买”“能买”到“敢买”,农民工进城买房之路还要靠一系列改革,填平路、扶上马、送一程。

比如,农民工流动性强,一般都很难享受到政策性住房金融支持,如果农民不能像市民那样获得房贷支持,买房意愿自然被冲淡。因此,金融服务的大门得再敞开些。

《新华网》的评论则进一步提醒,鼓励农民进城消化库存必须思考城市和乡村共生的问题。在这一层面,去库存意味着打破户籍障碍,不单是给农民工一个城市户口,还要让他们有均等机会享受社保、教育、医疗等城市里基础的公共资源与服务,如此才能真正消化城里过剩的房子。

还是那句话,我们追求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始终围绕这一点,才能找准痛点,真正打开去库存的通路。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