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粮微商否认直销 回应:实为消费奖励活动

2016-02-19 08:40:0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

微信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的中粮返利广告

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记者管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电商网络营销手段也时常花样翻新。不过,令人眼花缭乱,看似诱惑多多的网络营销广告,却充斥着大量陷阱和谣言。这几天,一则在自媒体中流传广泛的营销广告,就把中粮集团推入直销疑云。

根据广告描述,只要关注并分享这个广告,就能成为中粮的分销商,并会拥有下线,下线消费,分享人就能拿到钱。广告词非常诱人,譬如“越早关注,你的下线越多,他们消费你就有钱进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直销或传销。有网友质疑,这家名为“中粮健康生活”的微商,是冒充中粮集团的下属企业,在微信朋友圈大肆推广,招摇撞骗。那么,这一广告是否为中粮集团所发?真相究竟如何?

几天前,陈先生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条营销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陈先生购物后,也很快在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这则广告。陈先生说,受他的影响,他的朋友也参与了这个活动。

陈先生表示,在他的名下,有三百多人加进去,“人拉人的模式,这不跟直销的方式差不多嘛。”

但在这个微商平台上购物后,陈先生始终不见发货,有些心急开始咨询客服,却怎么都得不到客服回应。

“前天晚上,我就问客服,货到底发不发,问了两三次,他都不回答。昨天,我又问了两三次,客服也不回答。”陈先生说,“现在网上买东西,货是哪个快递送的,送到哪儿了,都能查出来。”

这个名叫“中粮健康生活”的微商平台,微信公号的功能介绍是:中粮集团旗下中土畜健康食品事业部官方运营账号,帐号主体是中宏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不见客服回应的陈先生,开始怀疑这个微商平台的真实性。随后,陈先生在网上找到中粮集团的官微,但是询问后并未得到回应,也没有任何声明。而微博上的中宏生物的官方微博,已两三年没有更新。

与此同时,大量“中粮也开始直销了,以后买米、油、酱、醋等生活用品自己都可以享受利润分配了,识别二维码抢占先机还可以得0.88元红包!”等类似广告图片,充斥网络,有不少网友参与并转发。

也有网友微博@中粮官微,询问这家微商和中粮集团是什么关系,却未见回应。

通过向中粮集团官方核实,记者了解到,微博公号“中粮健康生活”的运营商为中粮集团旗下中土畜健康食品事业部中宏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去年9月开始启动微商,主要销售保健品和食品。

昨天,微信公号“中粮健康生活”推送辟谣声明,称网上流传广泛的广告宣传并非他们所编写。“中粮健康生活”客服介绍说,“宣传中我们并没有说自己是直销,只不过是宣传上的一些误解,有些人为了方便自己,他们就自己编一些东西。我们从没发布过这样的信息。”

对于微商平台迟迟不发货,客服无回应的网友投诉,微商“中粮健康生活”的客服解释,近期订单数量激增,系统升级存在异常所致,“对于新用户可能发货晚一些”。

网友陈先生昨晚发布最新微博称,“中粮健康生活”的客服已主动联系他,并将货款退还其账户。

根据《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那么,中粮推广的是到底怎样一个营销活动?又是否属于直销呢?

记者注意到,微信公号“中粮健康生活”并未推送过涉及直销的宣传广告。其推送的广告内容为,“关注微信号后即可成为会员,获得0.88元的粮票奖励,粮票超过1元可以转出提现”,广告提及的分享内容主体便是会员中心里自动生成的二维码海报。根据介绍,除了你自己在健康生活商城消费可以获得奖励外;通过转发二维码海报,你推荐的朋友消费,你也能获得相应的粮票或奖励。

 中宏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介绍,网络传播广泛的广告图片,与他们的实际业务也有很大差距,是对其营销方式的曲解,他们从未涉及直销业务和多层次分销业务。

“淘宝要哭了”那段话也并不是他们所写,“可能被一些以前做直销的人给利用了”。该负责人解释说,“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奖励的活动,而且是阶段性的。比如您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海报,您并不参与销售。而且,没有经过培训,没有拿到公司产品,您并不是直销员。只不过是通过口碑传播,在购物以后,我们给您一份奖励,鼓励大家多去传播”。

中国保健协会直销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胡远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算不上直销,只能说是一种创新的互联网营销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粮没有直销牌照,真正的直销企业与直销员之间都会有契约,直销人员也必须经过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直销。而中粮的这个营销活动中,转发广告的消费者并不直接参与销售。

微信公号“中粮健康生活”客服说:“中粮没有做直销,直销有很严格的政策限制和界定。”

也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对于中粮这种传统企业特别是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直销太过敏感,很容易冲击主品牌,一般不太会主动涉及,但也很难排除旗下子公司作“擦边球”式营销。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