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央广《中国声音中国年》特别节目吸引1552万人次互动 创广播新媒体互动纪录

2016-02-07 19:00:0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2月7日消息 送未羊,迎申猴!

在这辞旧迎新的一刻,我们共同见证了新中国广播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新媒体互动。历时6小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在给您送上“声音盛宴”的同时,也成为了听众参与的一次盛大聚会。

《中国声音中国年》中有“国的声音”、“家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也有“听众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直播中通过6次“喊红包”,一共派发60万个现金红包,共吸引了1552万人次互动。来感受一下听众和网友们的热情↓↓

\

已经被各位抢到红包的朋友们的幸福感淹没了!对于没有领到红包的朋友,我们也在这里送出真挚的新春祝福!无论怎样,感谢广大听众朋友和网友的支持!

曾几何时,广播和听众的互动要靠原始书信往来。不少广播节目中都曾有过专门栏目——听众信箱。隔着电波,听众对广播主持人和栏目发表观点,只有化作一封封书信才可能实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开播的节目《午间半小时》,在开播的8年时间里收到听众来信140多万件,数量惊人。然而,大量来信无法一一回复,沟通周期和成本巨大。

\

步入上世纪90年代,电话走入寻常百姓家,广播热线逐渐取代听众信箱成为主流的广播节目互动形式。不少节目设置了热线接入环节,听众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在广播里“点歌”。相比书信,这种即时性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广播节目时长有限,电话接入的听众人数亦十分有限。

移动通讯工具普及后,短信流行起来了。大家是不是对“编辑短信发送到某某平台”这样的话十分耳熟呢?这种互动方式让主持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收到到大量听众的想法,互动的实效和体量大大增加。

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兴起后,节目互动变得更加多元,不仅双向沟通更便利,听众之间还能彼此交流,互动进入“海量”时代。中央台不少深受听众喜爱的主持人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号,粉丝众多。

今天,我们通过微信语音“喊红包”的方式,与广大听众和网友交流,短短6小时就在央广新闻微信公号上收到了超千万条留言,遍布祖国各地。其中、辽宁、北京、山东的朋友最热情哟,占据了参与人数最多省份榜单前三位。这在书信往来的时代真是难以想象啊!

来自听众和网友的热情支持,让我们更感责任重大。感谢广大听众和网友在羊年最后一天发来的真挚祝福!猴年我们一定继续努力,也祝愿您:新年快乐!万事顺意!阖家幸福!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