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观察员评论】新年俗代表进步需要加强人情味

2016-02-04 06:00:04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2月0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节很快就到了,都说春节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有意。如果说春节是一台戏的话,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年节的开场锣,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为大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节,人们送走灶神,接回祖灵。从这时起到年三十前是春节最后的准备阶段,这期间,人们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称“忙年”。除夕夜是年节的高潮,全家老少,围坐团年,在吃了丰盛的年饭后,人们在火炉边聊天守岁,直到新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恭贺。初五是贺年活动的小结,旧时人们要接财神……年节的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这些都是我们记忆中的年俗。可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年俗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应该如何看待年俗文化呢?

白中华认为,现在人们正在过工业文明的春节,农业文明肯定有一些东西不存在,未来互联网发展我们可能还会过信息文明的春节。工业文明的春节和信息文明的春节由于时间太短,还没有形成它的年俗和年味,但是农业文明的春节年俗和年味是非常凝重的。今天谈年俗是时代在进步,农业文明的年俗是一个稀缺的年俗,只有靠心情,互帮互助的这种人情味的凝聚,人们才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快乐。但是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春节一定不是那样。农业文明的年俗最重要的是亲情、友情。只要保持这人情味在,年味就有了,通过一些形式,展现这种人情味,就形成新的年俗。

肖锋认为,过年祭祖的习俗可以强化宗族凝聚力,拜山就是对于生态文明的教育,形成一种仪式化的敬畏感,老的习俗实际上才是正正宗宗的中国民族的年。但现在年味越淡也是进步,意味着人们更加自由,拥有现代社会赋予的选择权利,享受网络带来的交接朋友自由度的提高,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