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当代女愚公”背后是精准扶贫的缺位

2016-01-16 11:10:31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评论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村民世代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为了修建一条“出山之路”,村民邓迎香与众乡亲先后两次用钢钎、锤子开凿出200多米“人工隧道”,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71岁的老人唐胡兰回忆,邓迎香刚嫁到麻怀村时,因交通不便,有些村民一辈子都没出过山。大伙都说她是当代女愚公。(1月14日《贵阳晚报》)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的人们来说,这是幸福的美景,十八弯的山路多么诗情?九连环的水路多么画意?可是,对于大山里那些“一年只吃两次肉”的人们来说,城市人的诗情画意,恰恰是他们的无奈忧伤。

邓迎香只是一位普通的村民。让她鼓起勇气去琢开大山的,是她的一次经历。19岁的邓迎香把自己的爱情交给了大山。结婚当天,由于“无路可走”,她是步行着翻山越岭来到婆家的。都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洞房花烛夜。可是洞房花烛夜留给她最深记忆不是爱情甜蜜,而是磨破了的婚鞋,而是流血的脚掌。那个时候她就想着这个小山村何时也能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1998年,邓迎香终于发现了一个山洞,她想如果打通了岂不就有路了?就这样,她和大家一起开始用普通的工具开山琢路。他们用的是家里的生产工具,是钢钎、锤子。当然,在开山琢路期间,镇政府也给与了帮助,给他们送来了物资。但是,这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扶贫的缺位。对于开山琢路这样的事情来说,这些普通的村民都是门外汉,他们采取的都是最原始的手段。于是这条道理一琢就是很多年,如果动用现代设备200米道路是否很轻松?女愚公的坚持,使小山村的村民终于走出了大山,发展了经济。可是,不是每一座小山村里都有开山的女愚公,也不会是每一个女愚公都能琢出连接封闭大山和外边世界的坦途。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这首歌曲唱得是难么的动情,是那么的感人。可是这首歌曲却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应该成为所有官员心中的执政理念。在我们走出大山之后,在我们走出封闭之后,我们不能忘记了大山里还有我们的父老乡亲。前段时间,贵州省查处了一批截留危房改造资金的案件,一批基层官员被查处。这种“吃贫困户”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全国现象。危房资金、扶贫资金、道路资金,多少还能全全乎乎到达“那个小山村”?

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精准扶贫方针,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这需要更多部门心里装着“那个小山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本来想写一篇赞美女愚公的评论。可是我觉得还是说点实在话吧。“愚公大嫂”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愚公大嫂”的笑意里掩藏了多少苦涩?不是每一个小山村都能有一个锲而不舍的“愚公大嫂”。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