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涪陵 > 周边 >

涪陵页岩气田50亿方产能是如何炼成的

2016-01-07 14:35:51 来源:重庆日报

评论
涪陵页岩气田

50亿方产能是如何炼成的

本报记者 白麟

2015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田正在作业,附近放羊的村民经过钻井平台。

特约摄影 苏思

1月3日晨,大雾笼罩的涪陵页岩气田焦页59号平台,传来压裂机组的阵阵轰鸣。在一辆“大块头”压裂车前,张相权正和同事大声交流着技术问题。

目前,该平台6口页岩气井的压裂作业已近尾声,作为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井下测试公司西南项目部副经理,张相权对这几口井的情况尤其上心:“新年了,我的愿望就是涪陵页岩气田早日建成百亿方大气田!”

2015年12月29日,中石化正式宣布:涪陵页岩气田圆满完成一期5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目标。中国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开发这个此前无人能解的世界级难题,取得了实质突破。

这一切,离不开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推进,更离不开众多开发建设者的奉献和担当。

核心技术装备基本是自己研发

“这些3000型压裂机组,全部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张相权指着面前的压裂机组说,这些大型压裂机组及一系列装备技术的国产化,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后,第三个使用自主技术装备进行页岩气开采的国家。

回忆3年前刚到涪陵时的情况,张相权十分感慨。那时,开发队伍可谓“四大皆空”——无技术、无经验、无装备、无人才。也正因如此,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技术引进与合作攻关,同时加强学习积累,努力提升技术含量。

“碰到难题和关键技术,我们就虚心当学生,邀请专家讲授国外先进经验,同时,又注意在施工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涪陵页岩气公司副经理黄仲尧表示,3年来,一大批钻井、测录井、压裂试气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在涪陵页岩气田得到应用,公司已申请专利104项,形成了完善的配套技术体系,极大推进了气田产建计划的开展。

这里的钻头能转弯

日前,在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2-2HF井,技术服务单位采用国产钻具和随钻测井系统联袂钻向地下,钻头在2000米的深处,像“过山车”一般完成了110度的扭转后,又朝气藏靶点“横向”行进2100米,顺利打通了开采页岩气的通道。这一在井下灵活自如的钻井技术,比国外普遍采用的旋转导向系统成本低一半以上,被业内形象地称为低成本“贪吃蛇”技术。

据介绍,该气田不少气井经评估,有稳产二三十年的能力。这不但颠覆了“美国经验”,更为气田大规模产能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充分保障。

一口气田带动5亿元产业

一个拥有50亿方产能的气田,参建单位和各类设施设备众多,采气以及后勤、社会管理等相关工作纷繁复杂。对此,开发建设单位建立核心业务突出的扁平化油公司体制,统一编制总体开发规划,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

来自我市的21家供应商,就参与到气田生产建设中,负责提供专业设备、化工原料以及普钢、水泥等,设计采购资金和劳务费用近5亿元。另外,气田建设还带动当地居民近5000人实现本地就业。

通过积极落实对重庆的各方承诺,涪陵页岩气田的开发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有效保障了涪陵页岩气田一期产建目标的顺利实现。目前,气田正有序推进二期产建。

全球集智,营造创新生态链

——2016,我们的事业我们的责任③

本报评论员

历史和现实证明,不断激发创新潜能的地方,就会成为活力之都,创新之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因为蒸汽机的发明和一大批科技人才的集聚,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而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深圳特区,因为集聚了腾讯、华为、万科等一大批中国一流企业和科技人才,现在也成为人们公认的“创新之城”。

托举重庆美好的未来,注定也要靠创新。2016,让重庆成为一个创新的大磁场,是我们需要积极拥抱的伟大事业。也是我们必须践行的公共责任。

事实上,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就提出要建设“西部创新中心”,描绘的创新远景,令人心驰神往;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也强调,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总而言之,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是今年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落点。

在创新上,重庆亮点纷呈。比如,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石墨烯研发,在国内属最高水平;长安汽车这些年非常注重对研发的投入,现在自主品牌汽车产量位居同行前列。值得一提的是,长安除了在本土之外,还在意大利都灵、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日本横滨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实现24小时不间断协同研发;涪陵页岩气田圆满完成一期5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目标,破解了中国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开发这个此前无人能解的世界级难题。3年来,一大批钻井、测录井、压裂试气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在涪陵页岩气田得到应用,申请专利104项,形成了完善的配套技术体系,极大推进了气田产建计划的开展。

这是重庆创新的几个范例,也代表着重庆创新路径的未来方向。

但必须正视的是,重庆仍然缺乏一流水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足够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引进创新人才,通过良性的制度激励,来形成“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创新创业环境。

这方面,深圳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深圳不断倡导和固化“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让政府、企业、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来提升整个社会创新氛围的活跃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深圳还为创新不断提供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从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从制造业到金融业,通过产业化形成创新链,让各种创新要素形成正向的振荡,不断衍生良性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全球集智,营造创新生态体系,就是重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对此,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要准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强化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全市统筹,集中布局创新资源,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要搭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制,通过灵活高效的机制,大力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型创新团队、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大力吸引集聚国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尽可能把各类先进创新要素引进来为我所用;要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推进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平台、创新要素的开放共享。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要让重庆成为一个创新的大磁场和梦工厂,接下来,既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又不能“甩手”不管,而是要积极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来搭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制。政府也只有在管理创新方面拿出智慧,尽到责任,切实有效落实推进各项服务创新的举措,才能真正实现全球集智,打造出运转不息的创新链,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为重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