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地方简政放权不力 问责不能光靠“吓唬”

2015-11-18 09:08:07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吕红桥

常言道: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秩序和规则虽然并不出自严刑峻法,但如果少了惩处措施,不少事情都得乱套。

烂尾楼频现 责任追究不能少

几天前,西安的一次建筑爆破,到现在还在舆论界回响。这栋建筑有26层,高118米。如此大的体量,随着爆破的实施,竟然只花了十几秒就轰然倒塌,堪称“全国第一爆”。在爆破视频被转载之后,“壮观、罕见、成功”等,成为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

可转头一想,大家似乎又觉得哪里不对劲。一些网友说,这么高一栋楼,这么多年闲置不说,现在还爆破重建,太可惜、太浪费。媒体也有评论:全国第一爆,并不值得骄傲。的确,那么多人那么多年的劳动,十几秒就毁于一旦,这样的画面再有冲击力,相信也并不值得赞叹。

不光是道德上的反思,制度层面也该好好想想。京华时报评论:“全国第一爆”,有些事无法一炸了之。这栋高楼为什么会烂尾多年?说炸就炸,是不是有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大楼为什么不具备改造使用条件?这些疑问,相关各方应该有所回应。

除了西安,全国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烂尾高楼。有媒体还列出中国十大烂尾楼的榜单,上榜建筑几乎都是体量巨大,位置优良。其实,依据规定,我国一般建筑的寿命为50到100年。之所以各地“短命”建筑、烂尾建筑频频出现,法制晚报认为,这与地方规划无度、权力任性和责任追究的缺失不无关系。如果规划错就错了,楼炸就炸了,相信烂尾楼还会接连出现。

地方简政放权不力 问责不能光靠“吓唬”

地方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据说也有“烂尾”现象。人民日报报道,河北唐山一家企业申报核准风电项目。相关核准权两年前已经下放到河北省唐山市发改委,但企业反映,申报一年多来,唐山市发改委能源处却一直以“领导不同意”为由,拒绝接收申报材料,反而让企业去找市领导,或者跟市领导能说上话的人。这样的做法很耐人寻味,显然,虽然简政放权了,但到了地方,阻力仍在,暗箱操作、弹性执法的空间也还在。

另一个案例更荒唐。海南三亚的一家企业到当地国土局领取行政复议公文,没想到竟然花了260天,原来,公文一直躺在市政府的办公桌上。官方解释,是工作衔接出了问题,然而从三亚市政府到市国土局,直线距离只有七八百米,步行只要10多分钟。10分钟的路程走260天,谁能不急呢?但是你急也没办法,有权就是那么任性。

其实我了解到,不少地方都曾明确:对简政放权推诿扯皮、消极应对者,要强化追责,但是全国范围来看,真正启动追责的案例并不多见。丑话虽然说在前头了,但是关键时刻却掉链子了。“戒尺”虽然高高举起,却又轻轻放下,拿什么来服众呢?

处罚的问题上不能“护犊心切”打折扣,更不能开空头支票。当年商鞅变法,靠的是南门立木,以执行力,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是要做到纪律严明。处罚就要有这样的执行力,否则总有人以身试法。

环保要有“提头来见”的决心

拿环境保护来说,北京的听众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几乎看不到太阳,几天前,北京发布了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环保部门也提示市民“尽量减少出门”。北京青年报还报道,来自高校和社会公益组织的1500多人,玩儿了把行为艺术。他们摆成人体肺器官的图案,在浓浓的雾霾里,呼吁大家远离雾霾,注意肺部健康。

除了北京,11月6号以来,东北地区接连遭受重霾影响,辽宁沈阳PM2.5爆表,高达1400;内蒙古自治区出现50年来最严重雾霾天气,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等地,也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

雾霾压城的时候我注意到,其实各地都有一整套的应对机制。然而媒体报道,由于责任分配不到位、部门联动性差等问题,一些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另外,在整个环保领域,也有不少地方早早地立下过军令状,但到目前为止,既没有行动,也不见效果。

媒体评论,环境治理需要一个过程,但对懒政、怠政甚至是敷衍塞责,绝对要零容忍。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去年表态,北京治不好霾“提头来见”,虽然“提头来见”属于玩笑话,但也彰显了治霾信心和决心。希望在环保方面,地方政府都能横下一条心,紧握戒尺,保证令行禁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