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媒体观察】眼光决定出路

2015-11-12 09:01:05 来源:国家发改委

评论

作者 吕红桥

被消费者称为“剁手节”的“双十一”终于落下帷幕,虽然各方对于这个炒作出来的节日褒贬不一,可单从交易金额看,各大电商依旧人气高涨。尤其是天猫,早早就破了去年的纪录。马云更是放出豪言,说“双十一”要做一百年。在商业模式瞬息万变的今天,十年后的事情都难以预测,更别说百年了。尽管如此,看得长远依然重要。谁能想象,就在20年前,马云还在北京到处兜售互联网概念,从当初的屡遭白眼,到现在建立商业帝国,马云的经历印证了他去年所说:要有眼光,眼光多远,多大,决定未来。

房产开发负增长 地方不能再重“土地财政”

眼光不光决定未来,更决定当下的出路。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数据,1到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增速比1到9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10月当月,房地产开发投资还下降超过2%。

一边是地方政府密集的楼市刺激政策,一边是房产开发负增长。北京青年报指出,这个矛盾证明,如果城市房价没有一个像样的降幅,需求就很难启动,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房价前几年跟随一线城市盲目上涨,已经透支和消耗了购房者未来很多年的元气。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刺激,房地产都很难见到实质性效果。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前三季度,80家上市房企的净利润率,已经下降到8%,相比很多亏损行业,微利行业,这个利润依然可观,但显然躺着赚钱已经越来越难。新京报提醒,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有长远眼光,提早思考如何减少“土地财政”依赖症。依我看,这可算不上是长远眼光了,根据国土资源部之前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住宅用地供应同比下降三成,都火烧眉毛了,不找出路能行吗?

保障房建设要防跑偏

同样是房子,保障房的建设也要有长远眼光。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显示,全国有7个省存在虚报保障房开工或完工量的现象,有5个省的保障房出现闲置。很明显,这是欺上瞒下的行为。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这并非是主观故意,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因为上级部门通常将保障房建设任务作为政令下达给下级,下级必须完成,但是保障房的需求空间有多大,下级部门很难准确掌握,于是只能虚报数字,应付差事。也有些地方很实在,真的按要求建起了保障房,但符合规定的享有者并不多,所以只能大量闲置。

保障房给社会兜底,绝对是好事一桩,但如果只重眼前效果,就容易跑偏。为此,广州日报提出,保障房的建设应该从长远着眼,寻求让保障房和房地产市场结合在一起。比如,政府不再在房地产市场之外提供专门的保障房,住房困难者可以在政府财政的资助下直接购买商品房。

“秋后算账”约束官员要有长远眼光

当然,保障房的虚报和闲置也从一个视角,折射出官员的政绩观。有这么个说法,“官不修衙门,客不修店”,说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这话显然被曲解了,现实中,一些官员片面追求光鲜政绩,GDP上去了,环境却污染了,自己爬上了高位,民众却满是苦水。

媒体报道,有的地方片面招商引资,放任企业污染,带来了1元钱的效益,却要花3元钱治污,可谓得不偿失。如何让地方官员能有长远眼光?恐怕还得从考核上下功夫。中办、国办最近印发试点方案,提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涉及的重点领域,将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官员离任审计要算环保账。一旦留下环保烂摊子,再想走可没门儿了。

社区养老如何规避“邻避效应”?

社区养老的出路也值得探讨。人民日报报道,某老工业区出现了深度老龄化,导致养老院“一床难求”。不过,当政府计划在社区新建养老设施时,却引来了附近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原来,小区居民认为社区里建个养老院太“晦气”,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房价。

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邻避效应”,意思就是大家虽然都同意公共利益很重要,但还是会说,对不起,只要别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如何规避邻避效应,政府需要从长远着眼,一方面与居民展开更充分深入地沟通协调,另一方面必须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能够坦然接受新的养老模式,最终让养老院自然融入成熟社会的运行框架之中。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