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大宗商品再迎寒冬 桂浩明:中国因素被夸大

2015-11-06 16:51:08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导读】大宗商品再迎寒冬,全线下调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期。《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大宗商品寒冬背后,中国因素被夸大。

央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见起色的大背景下,严重的供需失衡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亏损不断扩大。更可怕的是,风险已扩散至资本市场,债务违约时有发生。高盛在最新报告中全线下调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期,更把矿业大宗商品说成是赶上了“冰河期”。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从您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个冬天对于大宗商品市场来说,是不是格外寒冷?

桂浩明:其实并不是现在寒冷,今年一整年都非常寒冷。资本市场中有色、金属、钢铁这几大行业今年的利润都下降的很快,甚至出现了亏损。随着世界经济的放缓,加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正好处于下行的周期,以中国的煤炭价格为例,秦皇岛的5500大卡的动力煤在高峰时期的价格可以达到800、900元一吨,现在却不到400元。所以,今年冬天北方有些地方已经提出了降低取暖费的意见。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行,一方面使得整个经济运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也使得相关联的企业面临了很大的财务压力,有些甚至出现了亏损,这个局面确实比较严峻。

经济之声:就在11月份的首个交易日,国内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大多收跌,其中跌幅最大的农产品菜籽油期货尾盘跌幅超过3%,逼近前期创下的低点,为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临近年底大宗商品市场的表现,有观点认为,11月份继续下跌的可能依然很大。一方面此前的10月份市场下挫使得投资者信心低迷,而另一方面主要大宗商品处于需求淡季,国际环境和终端的需求也难现积极信号。您的判断?

桂浩明:确实如此,通常来说,11月份不是一个涨价期。实际上今年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11月份的有效需求可能更弱。然而十一月份往往是农产品收割的季节,所以农产品的供给量肯定会增加,但是需求却没有增加,甚至还在下降,所以价格会有所回落。另外,工业的景气度都不高,进入冬季以后,燃料的需求本来应该会上升,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这方面需求的上升抵消不了这方面工业需求的下降,因此总体上还是处于下滑的态势,所以11月份的大宗商品价格其实并不乐观。

经济之声:高盛在最新报告中把矿业大宗商品说成是赶上了“冰河期”。究其原因,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供需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中国往往被说成是“罪魁祸首”。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经济放缓对于大宗商品市场造成的外溢效应,很可能被夸大了。在这场大宗商品寒冬背后,还有着更多的复杂因素。您分析,大宗商品“冰河期”原因是什么?

桂浩明:说是中国的责任有点夸大,实际上中国在前几年是大宗商品最大的买家,现在这个局面其实也没有改变,只是购买的增长量少了一点,慢了一点,所以中国的原油和铁矿石进口量,实际上还是处于上升阶段,只不过不像以前的上升幅度那么大,所以我们对整个市场的贡献度还是正向的。这场大宗商品的寒冬背后,其实还有几个其他的因素。一个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比我们更差,所以它们的需求没有跟上。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前几年价格高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大力开发了很多新的油矿,现在生产能力虽然上来了,但是需求却没跟上。此外,国际市场中货币的价格走势可能对此也有影响,经济并没有什么起色,结果导致整个商品的价格都在往下走。

经济之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能够扭转?

桂浩明:我认为今年肯定是不可能了,明年上半年扭转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两个解决办法。第一是大量压缩产能,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另外一个是有效的提供需求。从中国现在的情况来看,即便需求企稳回升了,但是这方面的需求不会再大规模的增加,所以就需要其他国家的自主产业提上来。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