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丝路故事]阿拉山口的“听风者”

2015-10-29 09:08:53 来源:央广网

评论

\

风和日丽的阿拉山口火车站

央广网阿拉山口10月29日消息(记者吴卓胜 博州台记者王长江)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阿拉山口的夜晚,风声和着火车的汽笛声深深入耳、从不停歇。

阿拉山口海关关员则是阿拉山口夜晚的“听风者”,每个深夜和凌晨,他们往返于铁路换装库和交接所之间,为往来的国际货运班列办理通关手续。

阿拉山口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东北角,北邻哈萨克斯坦。这里以风闻名,一年八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就有160多天。人少、风大,是这座边境城市的最大特点。

王承金,阿拉山口海关关员,从1991年阿拉山口海关建关以来,伴随着风声和不绝于耳的汽笛声,王承金在这里已经度过了24个春秋。

\

海关关员顶风冒雪进行现场监管

王承金说自己一开始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三间平房两栋楼房,好像都没有3000号人,风大到石头都能刮起来。所以刚开始来的两三年,还有点急躁,呆不住,这也是需要一个人的心能沉淀下来,如果想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

关员们在暴风雪天里对出境车辆施封锁

王承金他们的工作常常是从晚上9点半开始的,先到公路监管仓库对前往莫斯科的出境货车上施封锁,再到铁路换装库对哈萨克斯坦的入境列车进行检查。查验单证、现场检验放行,都要在接到列车入境信息后4小时内完成。

海关监察科副科长李农说,虽然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但职责所在,只能坚持下来,山口的条件也就这样,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

\

带上手套才能避免高温暴晒的集装箱烫伤手

阿拉山口地表大部分是沙石,白天地表温度能突破50℃,在戈壁荒滩上建起的海关监管场所基本没有绿色植物。李农他们每天穿行在混凝土堆场上集装箱组成的“钢铁森林”,攀爬在被烈日烧烤成烙铁的火车车厢,必须带上厚厚的手套才能避免烫伤。

\

高温天爬上火车车头进行例行查验

李农说这里最热的时候40多度,跟蒸笼一样,走一趟全身都是汗,一天最多的时候来回需要出现场十几次,跑完公路跑铁路,来回跑。

\

入境列车缓慢驶入阿拉山口列车到发线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加快,如今的阿拉山口已经成为集铁路、公路、管道为一体、全国最繁忙的陆路口岸。通往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平均每两个半小时从阿拉山口开出一班。这些国际班列上,由中国各地发来的矿物建材、工程机械、轻工业产品、电子产品沿着欧亚大陆桥穿越亚欧大陆腹地,最终抵达中亚、欧洲等国家;来自欧洲、中亚的石油、矿石、钢材,也经由此日夜兼程运往国内。高效的通关使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上万公里漫长旅程大幅缩短。

\

关员们忙碌于铁路交接所服务大厅高效办理手续

28岁的刘丹丹熟练地操作着查验提交系统,她说海关为来往的国际货运班列提供365天24小时预约通关,随到随验,以前则要等到所有的货验完回来,处理单子大概要两个多小时,现在40多分钟就可以实现。

\

海关关员夜间巡查监管库区

宏安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报关员马燕说,这里是全国铁路所有换关手续里最快的,海关为班列开通了夜间放行岗,一般是晚上9点半开始加班,有的时候山口刮着10级大风也来加班。

\

报关员申办中欧班列夜间放行手续

2012年,阿拉山口建市,2014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在阿拉山口海关关员张晓东看来,这座口岸城市发展的“春风”已经到来。如今,他把家安在了阿拉山口,女儿成为了年龄最小的“山口人”。

张晓东说,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作为一线的执法人员能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他希望扎根在口岸上为海关的事业,为阿拉山口市的工作做贡献。

原标题:[丝路故事]阿拉山口的“听风者”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