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传承“非遗”改变残疾人生活

2015-08-22 10:05:24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哈尔滨8月22日电(记者许正)左手拿着一张普通的红纸,右手握着一把灵快的剪刀,一番修剪后便呈现出“花鸟鱼虫”等千姿百态。41岁的王玉玺坐在轮椅上认真地剪裁着手中的作品,高超的技艺让来往的观赏者赞叹。

“剪纸把我轮椅上的人生改变了,它现在几乎已经成了我生活的全部。”王玉玺说。

“龙江民间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这项剪纸艺术将汉族与蒙满、关东文化相融合,并以进行即兴表演为特色。

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王玉玺没有体会过正常行走的滋味。在从事剪纸事业之前,他经历了因身体残疾不能继续学业的痛苦,剪纸曾只是他与家人一起打发时间的方式。

“剪着剪着我就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王玉玺说。

剪纸这项文化产业的兴起让王玉玺嗅到商机。2000年后,王玉玺一边钻研龙江剪纸创作、将传统技艺和现代风格相结合,一边进行剪纸产品研发和推广。如今,这些剪纸已不仅是镶在木框里的艺术品,更成为当地一项特色文化产业。

“我们的剪纸甚至出现在很多影视剧中。”王玉玺说,传承发扬“非遗”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还改变了许多人对残疾人的看法。

“非遗”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许多残疾人就业的新选择。许多残疾人士说,传承“非遗”不仅是继承传统,还为他们带来收入,改善生活。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这里的残疾人学习传承“非遗”赫哲族鱼皮画还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在掌握这项古老技艺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

几袋子晒干的大马哈鱼鱼皮、一套精细的剪刻工具已经成为侯宝全每天工作的“标配”。身患腿部残疾的侯宝全说:“说实话,以前家里几口人日子挺困难,现在制作鱼皮画给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此前,侯宝全对赫哲族文化几乎“一点都不知道”,而如今他每天都要向观赏鱼皮画的人讲讲赫哲族的文化和历史。

侯宝全最喜欢刻画传统赫哲人渔猎的场景。“以前我还真没想过,‘鱼皮画’能像现在这样和我的生活联系到一块儿。”他说。

原标题:传承“非遗”改变残疾人生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