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重庆古城里的“老行当”和“新传承”

2015-08-20 15:29: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重庆古城里的“老行当”和“新传承”(图)

图为李德瑜在作坊里做木刻。 陈超 摄

中新网重庆8月20日电 题:重庆古城里的“老行当”和“新传承”

作者 钟旖 刘相琳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古老的乐声回荡在重庆铜梁安居古城的一间作坊,55岁的李德瑜手握刻刀在木板上留下道道刻痕,在他身后,形态各异的龙灯彩扎作品摆满桌台。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龙灯)之乡”,铜梁以龙灯艺术享誉海内外,其中仅龙灯的主要品种就有几十类,工艺主要为扎、裱、绘、粘、装五大工序。已有20多年铜梁龙扎制经验的李德瑜,之所以将作坊安在古城里,希望借由旅游开发带动更多人关注传统工艺,“为自己寻得传承人。”

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安居古城,2013年被评选为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的“中国第四大古城”,涪江和琼江在此交汇,孕育出独特的巴渝文化、书香文化及龙文化等多种风貌。“文庙”、“书院”、“湖广会馆”、“传统民居”等饱含岁月光影的亭台楼宇,沿着村中的青石板巷铺陈,古风习习。

铜梁区旅游局局长张正全介绍称,该区旅游产业逐步壮大,仅2015年第一季度,接待海内外游客231.2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218.2%。

68岁的补锅匠周鹏飞带着祖上传下来的风箱车坐在巷道旁,风箱鼓动,补锅手艺已在他手上传承近50年,虽然现在补一口锅只有3至5元的利润,市面上的补锅店面也近乎绝迹,周鹏飞仍告诉记者,“部分农村人还需要我的手艺。”

“安居古城的建设起步较晚,吸取了先前其他地区的诸多开发经验,保护和开发同等重要。”安居镇镇长兼安居古城景区管委会副书记高国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为了避免开发过度导致景区商业化等问题出现,古城内保留着原住民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其中“老行当”是古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开发力度加大,年轻人爱乡返乡共建古城新业态令人惊喜。

“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我选择扎根古城的原因。”从部队复员归来的“80后”青年陈世龙是道地铜梁人,离乡8年,陈世龙坦言,自己惊叹于家乡变化,又被古城浓厚的人文气息吸引,突发奇想租下老店面,做起了鹅软石上绘画的生意。

开店仅半年时间,陈世龙的店已开始盈利。“千年古城内不仅有很多可传承的工艺,也需要创新事物的加入。”陈世龙认为,传承更多时候不一定是实物,而是一种追求和精神。

城隍庙上,17岁的周丹刚与同伴们一起完成一场舞龙表演。腾飞跳跃,8分钟的演出时间,11位不到20岁的年轻人已排演了一年多。在铜梁,龙舞作为龙文化传承的一项必修课已进入学生们的课堂。

白天上课,晚上学习舞龙的生活很辛苦,作为龙舞队里唯一的女生,周丹也少不了“摔摔打打”的伤痛。背起书包欲离开时,周丹告诉记者,队员们都是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自愿加入到龙舞传承队伍中,“毕竟,这是当地独有的文化。”

原标题:重庆古城里的“老行当”和“新传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