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转型与转变】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不变调”

2015-08-19 17:55:53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经济要发展,需要扩大财政支出。经济结构要优化,更需要财政政策的调节。怎么调节?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尤其是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税负,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不变调”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说:

刘桓:减税啊,要承接去年以来的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还有营改增,都要给企业减税。

来看上半年,我国各项减税、减费措施陆续在出台。比如,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免征额提高到3万元,还有不少政府性基金也不再征收。事实表明,这些措施让中小微企业焕发活力。一个个小微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给它们一片成长的沃土,就给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希望。

北一北铣科技公司是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小微企业,负责人杨思锐切实体会到税收优惠的好处。他说,少交税了,就可以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创新上。

杨思锐:对于我们小企业来说,几万块钱还是挺重要的。因为我们主要用于研发,可能也就是几万块,但我们也许就可以研发一个新产品。

实施精准定向调控,用活财政资金

正是有着这样的思路,中央才强调,即使过去几个月里财政收入降了,积极财政政策依然“不变调”。“不变调”的意思就是继续保持积极态势、继续保持适当的投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7月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便强调,要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把握好调控时机,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先要想好财政的存量资金用到哪儿。总结过往,结合现状,亟待填补的缺口是农田水利设施、保障房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托底民生的事儿。

然而,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光靠财政出钱,显然杯水车薪,让财政的钱动起来,四两拨千斤,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资金增加投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在调研中发现一个矛盾,他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矛盾,让财政资金跟民间资金找到共同的投资兴趣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就会迅速提升。

马庆斌:一方面四处在喊地方债有压力,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大量社会投资也在四处寻找投资项目。实际上只要项目好,大量社会资本特别的积极,要参与。

仅仅把钱凑到一个项目上,还只是第一步,真正把财政资金用活,还有很多门道要研究。今年上半年,类似的尝试屡见不鲜,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了经验。

还是拿修建地铁来说,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建议,把财政资金当作撬动投资的支点,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创新运作方式,吸引整个社会的投融资,让全社会的资金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

李朴民:比如中央预算内设立投资补助和产业基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融资,也支持地方政府依法发行债券。

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等,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重要税改都在计划之列,通过具体税费的增加、降低或者减免,调整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而且每一项税种的改革,都要从制度上变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以个人所得税为例说,这项改革就不是简单地把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而是要考虑个人的抚养和赡养负担,区别对待。

楼继伟:简单地提高起征点的做法并不公平,不能体现每个家庭的差异。个人收入5000元一个月,日子可以过得不错,如果有抚养、有赡养,日子就很艰难。个人所得税面临税制不合理的问题,对此要改革,改成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转型期的中国,人们更渴望这样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百姓养老、就医、入学、出行不再困难,中小微企业不再因为高昂税费负重前行……国力强盛,人民安康。然而当前,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三期”叠加的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从过去半年的实践来看,只有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才能巩固经济趋稳向好的基础,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让美好的生活愿景离我们近一些、再近一些。

原标题:【转型与转变】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不变调”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