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创新“西游”文化 “大圣”再“出世”

2015-08-11 18:28:53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徐彤 任沁沁)明朝的吴承恩写下了《西游记》。数百年后,当代中国人不断创新“西游”文化,“孙大圣”再次横空“出世”,俘获世界眼光。

由周星驰监制、徐克导演的3D古装神话巨制《西游降魔篇2》日前正式开机。《西游降魔篇》第一部于2013年上映,曾刷新华语片首日票房记录,总票房逾12亿,位列当年华语片单片票房第二。

同期展开摄制的“西游”主题影视作品还有六部,分别是《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大话西游终结篇》、《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盘丝洞》和《西游记之盘丝洞》。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其衍生作品遍布戏剧、电视剧、电影、动漫等领域。

1986年拍摄完成的电视剧《西游记》,在今天看来,其特技已经“很土”,但仍旧深受观众喜爱。

每到暑假,电视荧屏上总会出现孙悟空的身影。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脚踩藕丝步云履,手拿如意金箍棒,美猴王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中。

据统计,86版《西游记》重播了3000多次,观看人数达60亿人次。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其思想的深厚、角色的活泼以及艺术家六小龄童的经典演绎。

如今,电影《大圣归来》重新唤起人们对“西游”的记忆。“大圣”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眼前:外表桀骜,内心悲情,绝不屈服,绝不放弃梦想。

一篇评论文章称,《大圣归来》运用现代电影工业技术手段,覆盖流行文化元素,讲述具有浓郁“中国风”的超级英雄的成长故事,契合了每位观众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不恶搞,对经典充满敬意,《大圣归来》体现出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为什么“大圣”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夏学銮说,孙悟空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内核全球相通,接轨时代。

《西游记》不仅从经典走向创新,更尝试走向世界。

当年在电视剧中扮演孙悟空的艺术家六小龄童,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的“西游”梦。中美合拍的《敢问路在何方》电影项目已经启动,六小龄童仍将扮演孙悟空这个角色。

在这部合拍片中,孙悟空从一个“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到劝诫师父“若师傅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皈依佛门的佛家子弟,一路保护唐僧取得真经,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这部电影的亮点是探索东方文明和西方科技的完美结合。”六小龄童说,从石猴到斗战胜佛的过程,体现了乐观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大圣这个东方英雄形象,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原标题:创新“西游”文化 “大圣”再“出世”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