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二十四道拐》央视完美收官 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2015-09-24 13:30:22 来源:新华娱乐

评论

首部国际公路抗战大剧《二十四道拐》打破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今年的最高收视记录,日前以平均收视率1.43的优秀成绩完美收官。该剧围绕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展开的真实历史故事,不仅震撼了全国观众,还在电视剧业内引起强烈反响。9月22日下午,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该剧总编剧欧阳黔森、导演张玉中、制片人庞敏、出品人兼总发行人王平等主创,以及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王伟国、武桂林、易凯、范咏戈、梁鸿鹰、刘玉琴、张德祥、陈先义、边国立、陈芳、王丹彦,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副主任傅思,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陈超英、李海明、杨乃利、李跃森、张义华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就该剧创作题材、人物塑造、国际化视角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创新题材打造历史文化品牌

国际公路抗战大剧《二十四道拐》首次聚焦贵州军民抗战,将以往集中描绘华北、华中的抗战历史转移到了大西南的土地上,实现了抗战剧的地域创新,获得了众专家的一致认可。“《二十四道拐》播出引发的热烈反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贵州电视剧创作的极大肯定。以欧阳黔森同志为核心的创作团队,从地域文化出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弘扬主流价值观,拍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贵州的一个文化品牌。”评论家李准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国产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鲜有剧目关注西南地区的敌后抗战历史。仲呈祥对《二十四道拐》独特的视角表达了敬意:“《二十四道拐》在我看来不只是时代留下的历史印迹,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向、一种意境。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部片子站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揭示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告诉人们要珍惜和平,重视历史经验。”王伟国也认为,过去的抗战剧大都将视角定位在抗战前线,注重表现日本人的残暴和中国部队的顽强抵抗,但实际上战争后勤是极为重要的,而唯独这部剧讲出了后勤运输的故事,这在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的众多抗战剧中显得非常特别。

“铁三角”再献品质抗战剧

欧阳黔森在总结剧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毫无保留地讲述了和张玉中、庞敏三人相互扶持的过程,“我们三个这么多年以来携手并肩战斗,结下深厚的友谊,我们心心相印,也是一个铁三角。”功夫不负苦心人,三位通力合作的《二十四道拐》不仅在观众间赢得了收视和口碑,也获得了众专家的一致好评。

范咏戈对剧中的故事内容、剧情结构、战场还原等各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归纳出“这部剧可作为未来抗战剧创作的新范本”的结论。剧中数字技术和实体影像的完美结合也让各位专家惊叹不已,刘玉琴评论:“用数字技术对历史真实努力还原,对侵华日军的反人道进行深刻揭示,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得益彰。”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军事文艺理论评论家边国立也对剧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满意,他说:“剧中塑造强有力的日本间谍王雅琴的形象和梅松的形象十分有张力,对手戏悬念丛生,纠结在情节链条上,调动观众的紧张感,从不同方面推动情节发展,使观众获得了丰满的观赏。”此外,陈芳、易凯、武桂林也就剧中悬念手法的叙事运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际视角彰显世界人民反战决心

《二十四道拐》立足国际视角,不仅在剧中表现出了二战时期中美盟军的合作关系,还真实反映出国共两党、抗战地军民之间的依存和信赖。梁鸿鹰指出:“《二十四道拐》非常好地还原了战争环境中的中美合作,这点贡献特别大”,该剧毫不吝啬地表现出中外盟军、国共两党和各阶层老百姓之间的合力抗战,也反映出了全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张德祥评价该剧:“《二十四道拐》以小见到,通过一座桥、一条路这么一个小小的点,折射出整个东方战场的局势和世界人民在中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抗战信心。”陈先义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道拐就是最好的历史聚焦,是最直接的证明。

研讨会主持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丹彦对本次会议做出总结:“《二十四道拐》体现了抗战剧的新地标、新路径和新品质。这部剧是二战历史的回顾、反思、纪念、追忆和启迪,也是恢复民族记忆、国家记忆乃至世界记忆的重要印记。一部文艺作品能够被做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担负起时代功能,是其他任何艺术样态不能取代的。这个剧在独特的视角上,题材、样态、再现历史真实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纨妍)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