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春节仍在太平洋执行任务
2015-02-22 20:50:02   来自:新华网    评论:0

这是随“科学”号科考船执行任务的队员罗青在前甲板的光影涂鸦(2月17日摄)。这是随“科学”号科考船执行任务的队员罗青在前甲板的光影涂鸦(2月17日摄)。船队员王林淼在“科学”号的地球物理实验室查看多道地震的数据采集情况(2月19日摄)。船队员王林淼在“科学”号的地球物理实验室查看多道地震的数据采集情况(2月19日摄)。 这是随“科学”号执行海山第二航次科考任务的全体船队员(除值班驾驶员)在前甲板向祖国人民表示新春祝愿(2月4日摄)。  这是随“科学”号执行海山第二航次科考任务的全体船队员(除值班驾驶员)在前甲板向祖国人民表示新春祝愿(2月4日摄)。在“科学”号的年夜饭上,科考队员们自拍留念(2月18日摄)。在“科学”号的年夜饭上,科考队员们自拍留念(2月18日摄)。

  新华网西太平洋“科学”号2月21日电 (记者 倪元锦 孟菁)雅浦海沟,位于低纬度西太平洋海域,远离祖国3700公里。新华社记者随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船“科学”号,在此执行科考任务已逾80天。羊年新春佳节,大洋深处,经历别样。

  作业艰苦昼夜无休

  羊年春节,“科学”号全体船队员坚守岗位,通过“多道地震仪”对海底构造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时,船尾人工震源“气枪”每20秒释放一次,阵阵轰鸣震荡到船底、每一层甲板、每个船舱,深沉而有节律,好似春节花炮的震感。

  除夕夜,夜航时的驾驶台依旧漆黑,对讲机里是各部门间的通报和指令。“好的,明白。我舵角小一点。”“收到。”

  “科学”号日前完成了海底热流探测、岩石拖网取样、投放沉积物捕获器与海底地震仪等多项任务,为寻找海洋资源提供科技支撑,也为深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

  操办好年夜饭后,厨师付友军来到驾驶台,摸着黑儿拨通了家人的电话。“哎老姨啊!过年好老姨!你在哪?我在太平洋这边儿。我不回去咱家啊……”

  心向更深、更远大洋

  至今,“科学”号驶离祖国已超过80天,航程已逾两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环绕了半个地球,克服了气象、装备等诸多困难,战风斗浪、披星戴月,使命在肩、苦中有乐。

  “历史逼着我们啃下这一块块硬骨头。”随船的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李铁刚说,发达国家的科考船出航,周末是休息的,我们春节也要干,中国深海科考落后很多,航次任务重。

  两万公里的航行中,科考队员不畏晕船颠簸、不分昼夜作业。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邂逅八九级风力、六米浪高,船体单侧摇摆幅度最大为24°。在吕宋岛东部,与1号台风“米克拉”周旋,在西太平洋,和2号台风“海高斯”擦肩而过。

  两万公里的航行中,科考队员以“积跬步、致千里”的决心攻坚克难。深海“石花”(珊瑚)破水而出,绽放于甲板;深海地幔的橄榄绿(橄榄岩),终于瞥见太平洋上的霞光。

  李铁刚相信,缺乏经验但咬牙挺住,几年之后,可炼成深海大洋科考的第一批“老师傅”。

  大洋深处的春节:寂寞又温暖

  新春联欢会上,“科学”号全船偶像、老船长隋以勇刚拿起麦克风后,立即成为了几十部手机、相机镜头的焦点。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他紧锁的眉梢随着韵律悠扬,形状似那熟悉的海浪。

  李铁刚,将《故乡的云》练习许久。唱到“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时,轮机部的几个小伙子起身合唱。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飘泊。”

  “福气到!福气到!放鞭炮!”“科学”号三副温家兴喊所有人到前甲板集合放鞭炮。

  鞭炮声毕,联欢会散。一切又恢复平静,作业继续,好似除夕夜未曾发生。

  此刻,云和星星作伴,不到100米长的“科学”号,在漆黑的海浪中,漂流、耕耘。

  此刻,遥远的祖国家乡,该是春风习习、烟花怒放,亲人团聚、万家灯火。

  浩瀚的西太平洋深处,是“科学”号的使命,是科考队员的坚守。

编辑:SN069

相关热词搜索:最先进|我国|科考船

上一篇:哈大高速全线封闭:连发3起事故20多辆车相撞
下一篇:广东全省今年报告H7N9病例增至59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