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娱论 > 正文

京剧学生电视大赛考验师心 促进健康竞争
2014-10-14 19:41:26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参赛选手表演《三盗令》(中国戏曲学院供图)参赛选手表演《三盗令》(中国戏曲学院供图)

  对于许多京剧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暑假注定在他们心中留下或欢笑、或流泪的纪念。8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总决赛在北京落下帷幕。大赛从3月开始筹办,8月1日起,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等全国各知名艺术院校和专业的80名选手参加复赛,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自己最拿手的经典唱段,带来一场暑期的京剧盛宴的同时,各戏曲院校、参赛选手也向社会进行教与学的成果汇演,展示了当下戏曲院校京剧教育的真实水平。

  促进院校交流,发掘京剧人才

  人才培养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我国京剧人才培养的整体状况呈现萎缩状态,时间长、投资大且成才率低,成为困扰京剧人才培养的难题。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舒桐告诉记者,每年京剧系50名左右的学生中,大概只有5名能够成长为“角”,特别是对于武旦、花脸等行当的演员,往往需要经过更艰苦的成才之路。

  发掘艺术院校在校生中的京剧人才是本次比赛的目标。“对于京剧这项传统艺术,找到能将其传承下去的苗子是传授技艺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副所长、担任本次大赛评委的张关正告诉记者。

  张关正说,首届大赛举办是4年前,虽然间隔较长,但它并不是一项孤立的赛事。“根据主办单位的共识,以‘4年每轮,每年1个’的规律搭建京剧大赛的平台。分别以少儿、在校学生、青年依次为主力参赛者举办的‘少京赛’‘学京赛’‘青京赛’,基本上涵盖了京剧人才培养的3个梯队,旨在发现、选拔、培养人才;而‘票友大赛’则致力于挖掘京剧的民间力量。”“年年有赛事,次次现尖子”是张关正参与近年来几次京剧大赛最直观的感受。

  与此同时,张关正认为此次大赛更是学校间相互交流、学校向社会汇报教学成果的展示场。“比赛的形式容易引发各学校较量的欲望,在大展示、大交流、大总结、大检阅中,先学到东西或发现自身不足的学校会进步最快。” 他说。

  提供舞台实践机会推进各方面人才培养

  首届“学京赛”金奖得主、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武旦选手张琦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京剧,这次大赛中由于一次意外的失误,她与最终的决赛失之交臂。她告诉记者,对于京剧演员来说,实践经验和舞台抗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可能练习了几百甚至上千遍,但是如果临场失误,那么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张琦不无遗憾地说。

  张琦说,目前国内京剧院校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在校学生的大赛不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都没有得到大赛机会。例如4年一届的电视大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所学有限不能参加,而下届大赛时,又已经毕业了。参加大赛的选手需要平时成绩名列前茅,然后通过学校选拔,最后将录像寄到大赛组,通过评审后才能参赛。对于我们来说,参加比赛的实践机会远远不够。”张琦告诉记者。

  张琦告诉记者,为在舞台上取得良好效果,所有选手都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集训、排演。此外,参与排演的主配演员、乐队都是在校学生,经过集训,能够感受到他们明显的进步,比在课堂上提高更为明显。

  在京剧行当中,老生、青衣等行当人数较多,而武旦、花脸等小行当处于人员短缺状态,这是由个人选择、培养方向决定的。然而许多专家不无担忧,对于一台京剧表演,每个行当的人才都不可或缺。“通过比赛,可以使大家关注小行当,对稀缺行当学生予以鼓励,也能激励更多学生投身稀缺行当发展。”舒桐告诉记者。张关正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也不无欣慰:“今年我看到了小生的‘丰收’,同时也发现有几个唱功不错的老生。大赛给了各行当的学生平等展示的平台。”

  除了行当平衡和良性竞争外,敦促京剧艺术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规范教学是张关正通过大赛看到的另一个可喜的现象。作为大赛的评委,他认为对于学生阶段的比赛,考验的不仅是学生自己,更是考验教授他们基本功的老师。发掘好的苗子、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和学生向共同的目标迈进,是对教育者“师心”的考验。舒桐则认为,部分教师为使学生取得好成绩,临时教给学生过难的唱段,不尊重教学规律,这一问题在比赛中不断暴露。

  以提高艺术水准为目的形成健康竞争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的电视京剧大赛应当以京剧教育为目的,尊重教学规律,使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而不能走娱乐化道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舒桐格外强调大赛的教学目的。

  舒桐告诉记者,许多科班学生的必修剧目注重扎实的基本功,可能不具备高难度的技巧、套路和令观众惊叹的舞台表现,但是更适合衡量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认为面向学生的京剧大赛更应以教学成果验收为目的,如参赛剧目分为必选和自选,必选剧目为考察基本功的剧目,自选剧目由学生选择能够为自己加分的剧目。评委会也应加入在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他们可能比院团的京剧大家更了解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舒桐告诉记者。

  此外,舒桐认为,赛事规则也需要逐步完善。各戏曲院校水平和优长不一,为兼顾展示各校教学成果,要均衡各校学生人数和获奖情况,因而对许多优秀院校的优秀选手的评判可能偶有偏颇,这对于部分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可能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也应当更关注小行当的演员,给他们足够的鼓励。

  张关正则从如何为选拔出的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方面,阐释了他的想法。他说,大赛发掘培养的人才会源源不断保证剧团等专业机构、群体的“养分”。组织京剧大赛是各文艺团体对人才培养有建设性的贡献,但选拔后人才何去何从,是后续亟待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只有营养丰富的沃土,才能培育出参天大树。京剧艺术的繁荣和京剧大师的产生更需要合适的体制、环境的培育。”他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孟  欣 刘楚童

 

(责编: pp)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华西都市报评论:星爷不哭学学村上春树
下一篇:《黄金时代》:实验的结果惨不忍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