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风起创蓝筹,“蒙草生态”等绿色新军崛起股市

2017-11-22 10:27:08 来源:中华网

评论

新兴的绿色创蓝筹,正为资本市场带来一股新风。

今年以来,创业板在利好政策以及国家队增持下,开始企稳反弹。其中,创业板中的蓝筹标的,成为股市的发动机,有机构形象地称其为“创蓝筹”。作为创业板和中小板中的龙头,他们成长迅速,市值增长空间大,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而伴随着创蓝筹的受追捧,一支绿色新军正悄然崛起,它们聚焦于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大气监测,清洁能源等产业,迅速壮大,蔚然成势。投资者报以期待,他们或许接替主板中的旧蓝筹,成为未来中国股市的中坚力量。

追根溯源,从2012年开始,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保产业在决策层的顶层设计之下,相关产业政策不断落地,将环保产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是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质朴的发展理念,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主线,资本市场对此的呼应,便是一批生态环保企业,或者无中生有,或者转向升级,亮出了鲜明的路线图,它们为股市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资本市场绿意盎然。

以草观生态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4年后,“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有进一步的扩展。在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又有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指导思想。

这一系统的生态观,与两山论交相辉映。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而当前中国“最突出的不平衡之一”,就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平衡,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富起来的人,开始从“求生存”和“盼温饱”,过渡到“求生态”和“盼健康”,希望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满足人们对天蓝草绿的追求,就构成了新时代最大的市场机遇。此次,虽然是首次将草纳入“生命共同体”,但草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早已在资本市场显山露水。而这五年,正是中国草产业急速发展的五年。

蒙草生态从创立以来,收集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种质资源2400余种,土壤样本11万余份,累计驯化乡土植物160余种,建成了一个巨大的种质资源宝库。

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用一方植物修复一方生态来总结这一模式。他说,生态建设不是创造一个新的,是恢复到它原始的样子,这才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蒙草生态为此建立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就像给大地做一个体检,这个地方长什么树,长什么草,人说的不算,大自然说了算。

秉持着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蒙草生态将种质资源库,变成了盈利的法宝,它们用驯化的乡土植物来修复生态,恢复了一块又一块草原、修复了一座又一座矿山。

以内蒙古为例,作为中国草原产业资源大区,草原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草原不仅是中国的北疆绿色屏障,更是解决粮食问题的蓝海。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把目光从18亿亩的耕地转向了60亿亩的草原,提高草种及草产品加工水平,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卢欣石,一直呼吁“藏粮于草”。他认为,从人均拥有量来说,中国的草原承载着2亿人口、1.4亿头家畜,人对草原的影响巨大,但不可能减少人口来保护生态,那就需要增加草原生态产品的供给,也就是增草。要在合理的载畜量下,发挥科技的力量,提高草的生产效率,以满足畜牧业发展,从而解决食物的需求。

发展草产业、建设草原、用乡土“草”修复生态,正是蒙草这个以“草”为业的科技型生态企业的发展机遇期。

绿色创蓝筹

在资本市场,对于创蓝筹这个新名词,市场的普遍认识,是专指那些较为成熟、具有一定体量的创业型公司,他们具备了蓝筹股的基本特征,本身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就兼具了创业型企业的特征。

比照时下蓬勃的生态环保板块,从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报告,可以得出明晰的结论。

蒙草生态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5.93亿元,而五年前,蒙草生态上市第一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当年全年营业收入仅6.28亿元。也就是说,蒙草生态仅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就较2012年翻了6倍之多。

五年之前,以供排水为主业的地方水务国企,仍牢牢掌控着水务市场。如今,水务市场的龙头已经被拥有水务全产业链的碧水源所取代。根据2017年的三季报,碧水源实现净利润7.41亿,同比增长68.65%。从营收上看,碧水源从2012年的17.72亿元至2016年的88.96亿元,翻了五倍,成功超越首创股份、重庆水务等地方国企,成为水业龙头。

而以环境监测为主营业务的聚光科技,表现也可圈可点。2017年三季报显示其营收16.63亿,同比增长26.42%,比照2012年全年营收8.4亿,增长同样惊人。

曾有业内专家预估,中国每年生态环境投资已超过4300亿元,生态修复、水务以及大气监测领域的投资,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而与此同时,相机而动的民间资本,海外资本,也纷纷涌入这方领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绿色投资圈层。

上述几家公司,虽然年营收尚不足百亿,却已经成为生态环保领域的龙头企业,这一方面说明,新兴的生态环保产业,尚处在千帆竞逐的红海之中。同时也说明,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今日的创蓝筹,不过刚刚掀开生态环保市场的冰山一角,未来成长为千亿级公司,或许指日可待。

新贵炼成

成长迅速,蓝筹可期,绿色新贵们次第崛起。那么,这些绿色新贵,凭什么能给予资本市场充足的信心?

如果说政策红利是共享共有的际遇,那在此环境中取得科研和资源优势,就是创蓝筹们之所以蓬勃的理由。

仍以蒙草生态为例。蒙草的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院长邢旗,近几年一直带领着她的科研团队,在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盐碱地改良、混播旱作人工草地建植等科研项目,同时建立草原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

蒙草生态在不同地区先后设立13个专项研究院及相应的种质资源库,涵盖了抗旱耐寒植物、盐碱地改良、矿山修复、荒漠生态等各种生态类型。它的科研都直接与市场相关、与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相关,很好的实现了研发的市场应用率及转化率。

纵观蒙草的发展历程,其多年积淀的以草种为核心的技术,形成了草原生态治理的一揽子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探索出了草原生态修复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又反过来服务于草原生态建设,形成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并不断将业务版图扩展到西藏、新疆、云南、陕西等地。

同样的技术优势,也出现在碧水源。2017年,正是中国河长制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水系治理和水生态环境整治,成为地方行政首脑的政绩关切,水环境治理大大加速,为碧水源迅速扩展业务带来了良机。产业政策的加持之下,最终助推其业绩稳步攀升的,是其不断研发和更新的膜技术。

较之传统技术“沉淀池”污水治理手段,碧水源膜技术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占地面积少、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由于出水标准高,经膜技术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为新生水源。

从掌握核心技术的膜技术开始,碧水源由水处理,进而将业务拓展到水生态和水系治理、生态小镇,进而借助资本的力量,构筑环保产业全产业链,再跨界向金融等行业渗透,碧水源的扩张之路,俨然一匹黑马,成为绿色巨头。

聚光科技的2017年,也显露出高成长迹象,这一年,中央环保督查形成为常态,环保已经日益成为企业生产、地方发展的前提。而环保治理,监测必先行。聚光科技作为监测领域龙头企业,受益于工业环保需求释放,监测仪器业务迎来全新发展期。

凭借着领先的环境生态治理手段,这些资本市场的绿色新贵,正引领者资本市场,形成新一波行情。而细究其发展根脉,其实他们都已经在各自的领域,探索了很多年,不断寻找治理环境和修复生态的新技术、新模式,在细分领域形成自己的超前优势。

创新,总是意味着饱尝磨砺和挫折,崛起的绿色新贵们,无一例外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探索失败的过往,而在绿色的指挥棒下,不断探索和实验,恢复青山绿水,蓝天碧草,正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的历史使命,必然由新一代企业来承担。(作者: 赵口袋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