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股IPO >

年内IPO淘汰量超前4年总和 否决率高达13.8%

2017-08-11 09:44:1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

8月9日的发审会上,西藏新博美商业管理连锁和珠海元盛电子科技的IPO申请双双被否。至此年内IPO被否企业的数量已经升至45家。

Wind数据进一步显示,今年以来发审委共计审核326家次企业的IPO,被否45家,否决率高达13.8%。

对比2013年以来的数据不难发现,无论是审核数量、否决数量还是否决率,都均已创出新高。

在资本市场业内人士看来,随着IPO发行的常态化,申报企业的数量、种类会越来越多,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企业也有了接受审核的机会,因此被证监会发审委筛选出局的比例自然会有适当的提高。

据其分析,对于工作量庞大的发审委而言,如何尽可能保证IPO企业以后不出现问题、不遭市场非议,有一条简单的标准就是选择体量相对大些的企业,这样不容易出事。

这样的说法也不乏相应的数据支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统计,在今年以来被否的45家企业里,就有大约15家的净利润或扣非后净利润在3000万元以下。

除此之外,关联交易、高毛利率、持续盈利能力、压低员工薪酬、业绩下降、商业贿赂、税费问题、境外销售、应收账款、公司治理和内控等十大问题,也是被否企业频频触及的雷区,并曾被相关发审委员多次问及。

否决率创新高两大原因

在IPO发行常态化的当下,2017年至今的IPO数量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高326家次,已超出过去4年的全年。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随之攀升的还有IPO被否家数和否决率。

随着8月9日两家企业的IPO申请被否,今年内IPO企业被否的家次高达45家,超过过去四年的总和43家;今年内否决率高达13.8%,而2013-2016年的否决率均没有超过7%。这也意味着,2017年至今的上会家次、否决家数和否决率均已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高。

8月10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此指出,“目前IPO被否比例提高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监管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IPO材料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核上,较以往更严,事实上被否的原因主要来自这两方面;二是IPO申请门槛逐渐降低,受理的标本更包容、更宽松,申报的企业越来越多,给证监会筛选或被否的比例有适当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IPO审核环节中的大浪淘沙,同时也包括泥沙俱下的情况”。

“这一重大改革将会有利于跟IPO常态化乃至注册制对接,改革的实质性内容是向注册制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包容的IPO门槛、IPO申报条件,才有可能在IPO审核到上市之后的大浪淘沙,让真正优秀的大小企业脱颖而出,才有可能培育出像微软、苹果这类优秀的企业,这也是注册制追求的效果。”董登新进一步指出。

在45家被否的IPO申请企业中,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净利润或扣非后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群体占据了很大比例。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来已有约15家净利润或扣非后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IPO申请企业被否,占总被否家数的1/3。

这也意味着,每3家被否企业就有一家是因为净利润或扣非后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而被否。此前有市场传闻称,IPO“内部标准”把创业板年盈利3000万元、主板和中小板盈利5000万元作为报材料的基本条件。

监管层对上述传言虽然未公开否认,不过也有媒体报道称这些传闻与事实不符,其引用证监会相关人士的表态称IPO审核过程中,对拟上市企业财务门槛和辅导期的要求均无变化。

“目前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很难通过发审委的审核。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原来IPO发行的家数很少,发审委可以精挑细选。而现在发行常态化,每周都要发,如何保证IPO企业以后不出现问题、不遭市场非议,有一条简单的标准就是选择体量相对大些的企业,不容易出事。”8月10日,上海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指出,不过这一隐形标准也容易把一些优质的小企业筛出去。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