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外媒:中国在南美投资有利该地区区域一体化

2015-09-27 01:24:04 来源:参考消息网

评论

\

中国6月出口高出预期 资料图片

外媒称,今年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对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智利进行了访问,以寻求进一步落实今年1月公布的中国-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合作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使双边贸易额增加至5000亿美元,中国流入该地区的直接投资额达到2500亿美元。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9月21日文章称,这两个目标是相关的,因为中国预计,如果投资拉美基础设施,双边贸易额就会增长。这一战略还被用于促进中国与欧洲、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已经修建或翻新,以便北京在全球购买原材料并出售产品。

文章称,李克强在访问南美期间承诺的投资大体上与这一战略相符。巴西和秘鲁之间耗资100亿美元的铁路是旗舰项目。该铁路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港口,有助于提升巴西港口腹地出口大豆、牛肉、矿石的效率,降低价格。目前出口产品必须首先到达位于巴西帕拉或马拉尼昂的港口,然后运往巴拿马运河,抵达太平洋和中国。

在哥伦比亚,中国承诺对该国第二重要港湾布埃纳文图拉的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参与修建高速公路。中国和哥伦比亚还表示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

文章称,这些项目只是近年来中国在南美提议的诸多项目的一部分,例如在苏里南修建港口,并在该国修建铁路和公路,将帕拉马里博和马瑙斯连接起来,以便出口巴西矿产;扩建委内瑞拉帕卢阿港;彻底改造智利德谢尔托港,以便从阿塔卡马矿场出口铁矿石;扩建阿根廷圣安东尼奥西港,以便从中国自己人管理的土地出口农产品等。

在访问智利期间,李克强签署了一系列金融协议,这对中国促进与拉美经济关系的战略也很重要。双方签署了价值220亿元(约合35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决定在智利设立南美第一家人民币清算银行。这两项倡议的目的是在双边贸易中减少使用美元,抑制美国对商业态势的影响。中国和智利还同意对2005年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进行扩充。

文章称,当然,部分提议可能不会落实,但这些提议背后的战略体现了中国的意图。北京寻求加深与南美的关系,其投资的根本目的是,将大宗商品运到海岸地区,将港口与该地区港口腹地矿场和农场连接起来。历史上南美的情况一直如此。中国可能试图更新合作模式,但说到有效运用出口收入和中国投资以避免过去曾出现的非工业化,还是取决于南美国家自身。

同时,地区态势很可能出现重大转变。中国方面明显想要把南美产品转到太平洋。这将给海岸地区国家带来经济好处。李克强访问了3个具备这一特征的国家(秘鲁、智利和哥伦比亚),它们都是“太平洋联盟”的成员。“太平洋联盟”贸易集团寻求为贸易和外部金融流动提供便利,这有助于中国在该地区开拓市场。该集团与巴西和阿根廷主导的保护主义色彩较浓的“南方共同市场”截然不同。对于面向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南美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南方共同市场”成员),中国寻求打造越洋连接渠道,以抵达太平洋,例如巴西-秘鲁铁路,甚至尼加拉瓜运河。

这对巴西(以及地区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挑战。今后有必要制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计划,以抵消中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投资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外部投资整体上将扩大南美和中国(或东亚)之间的区域间贸易,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区域内发展和一体化。

文章称,无疑还有社会、环境和非工业化影响。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南美国家需要研究战略并制定规则,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北京的资源。基础设施投资不会使当地经济体走向现代化,也不能保证区域一体化,但如果有适当的长期发展政策,如果这些投资被用于和美国、欧盟,甚至中国讨价还价,那么基础设施投资是很有益处的。事实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断言,中国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能很好地刺激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价值链的形成。利用中国投资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并加深区域一体化,取决于南美国家。(编译/汪强)

原标题:外媒:中国在南美投资有利该地区区域一体化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