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包容,浦江文化的精髓

2015-09-15 05:28:07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浦江 何金海

将浦江置于浦江周边的县市来看,浦江文化的包容性无疑很具特色的。

以“孝义立身、规范治家”的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实践地,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典范之称。一户人家经宋元明三朝332年不分家,从人出生到死,所有衣资、吃住、学业、生产、管理等,都由家族统一安排;与周边的王姓、张姓、金姓和睦相处,谱写了世界家族史上的奇迹。

据《浦江县志》记载:唐代是浦江佛教的鼎盛时期,全县有佛教寺庙18所之多,而且都俱相当规模。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如果没有包容性,那么释、道两家难以获得发展的空间,儒释道共融发展这在世界其它国家是很难想象的。

而仙华山的黄帝文化,其实质是道教文化,相传轩辕黄帝的女儿玄修随父巡游,到仙华山后因慕仙华山有黄山之奇、庐山之幽、华山之险,而登山又无累,就在此山居住了下来,修炼身心、施道当地民众,最终得道升天。

因为如果将仙华山的道教文化和唐朝兴起的佛教文化、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儒家孝义耕读文化结合起来考量,浦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集中地了,估计全国也找不出第二个。儒、释、道三家先后在浦江之地衍生发展,就是文化多元和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浦江的诗词文化,也带有很大的包容性。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三年),浦江知县王霖龙旷地十余亩创月泉书室,立朱熹、吕祖谦二先生祠于月泉精舍之中,有来自浦江、丽水、福建等地的诗人会集于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省诗社。其次,《浦阳历朝诗录》,全书共22卷续编一卷,所收历代诗人339人,诗歌1112首,诗人有很大一部分非浦江人,能将他们的诗作编入诗录中,说明浦江视野之广。

再说说浦江非遗文化中的代表——浦江乱弹的包容性。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浦江乱弹形成舞台艺术后,迅速在邻近的州县流传,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妙舞清歌的昆曲,它不但盛行于浙中、浙西、浙南的广大地区,而且传入江西、福建、皖南等地,这一过程当中,浦江乱弹借鉴和吸收了各地剧种的腔调,如京剧的西皮、二簧,昆腔、弋阳腔中的曲牌体等,使浦江乱弹不拘泥于陈规戒律,兼收并蓄,异峰突起,终于成为浙江诸乱弹之首。

最后说说浦江书画文化的包容性。先从“浙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浦江籍著名画家吴茀之说起。吴茀之在上海美专读书期间接受过西画教育,毕业后曾任国立艺专国画科主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学中,吴茀之先生大胆引进西方美术教学体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正是吴茀之先生对西画的这种包容、探索和实践,才成为“浙派”的杰出代表。

再从与徐悲鸿、柳子谷三人被称为“金陵三杰”的张书旂来说书画文化的包容性。张书旂的作品取法于任伯年,作花鸟喜用白粉调和色墨,能“粉分五色”,有“白粉主义画家”之称;有日本画的面貌,喜用高丽纸作画,力求色彩与水墨的融合;又得高剑父与吕凤子亲授,形成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丽画风而独标一格素有“任伯年第二”的美誉。1941年,巨作《百鸽图》被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一份厚礼赠送给美国政府,祝贺罗斯福总统三次连任美国总统,后长期被悬挂在白宫,是进入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

所有这一切,都有浦江人对不同文化、对新生事物、对他山之石巧妙处理——鉴古知今、悉今裕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愿浦江文化的精髓,包容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得以充分的认识、更好的继承和创新;愿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浦江文化能在当今掀起的轰轰烈烈的“两美浦江”建设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工作中得以更好的传承并弘扬。

原标题:包容,浦江文化的精髓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